拿起舊地圖,很多地名與今天對不上。城市發展迅速,地名亦隨時代變遷而更新。一些地方,或因用途改變,或因名字雅化,舊有稱呼漸被淡忘,藏在地名中的故事,亦愈來愈少人知。
就如今次介紹的「官涌」,大家知否在哪兒?又有沒聽過它的歷史故事?
文章出處:「當代中國」網站
佐敦舊稱官涌 因官涌山得名
油麻地佐敦有條「官涌街」,官涌街有座「官涌市政大廈」,兩處地名都是佐敦前稱「官涌」的證明。
官涌一名,源自昔日的「官涌山」。根據《九龍海岸線》(余震宇著),官涌山位置在今天佐敦道與柯士甸道之間,東接上海街,西面臨海、即現時廣東道一帶。
林維喜案掀官涌之戰 英軍六度突襲皆被擊退
官涌山雖然是座小山,卻發生過對香港歷史影響深遠的事件──官涌之戰。
1839年,清廷派遺欽差大臣林則徐到廣東查禁鴉片,英國商船因而退出廣州,轉到香港尖沙咀停泊。期間,一名酗酒的英國水手與尖沙咀村民發生衝突,打死村民林維喜,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九龍城寨之圍城|九龍寨城清拆回顧 香港三不管地帶歷史(多圖)
林則徐要求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義律交出兇手,義律卻私下輕判了事,令中英關係急速惡化。同年底,兩軍在香港爆發「官涌之戰」,英軍十天之內六度突襲,皆被擊退。事後林則徐在尖沙咀及官涌增建兩座炮台:分別是尖沙咀「懲膺炮台」(即如今的1881舊水警基地)和官涌「臨衝炮台」(珼址為佐敦佐治五世紀念公園),配置50多門大炮,以防英軍再犯。
不過隨着鴉片戰爭在1840年爆發,兩座炮台後來落入英軍手中,官涌炮台被炸毀,尖沙咀炮台則被拆卸。
銅鑼灣利園山如何消失?開平道、恩平道、新寧道、新會道有何共通點?
「丙午風災」萬人喪命 夷平官涌山 建油麻地避風塘
1906年,香港發生了死傷慘重的「丙午風災」,導致過萬人死亡。災後油麻地沿岸滿目瘡痍,大量船隻擱淺損毀。為保障漁民性命財產,港府在1909年通過《建築避風塘條例》,將官涌山夷平,變成油麻地避風塘的填料,用來填平淺灘及建築防波堤。1932年政府將佐敦一條街道命名作「官涌街」,紀念消失的官涌山。
九龍城寨之圍城|《省港旗兵》《阿飛正傳》實地城寨取景成經典
延伸閱讀:盤點香港歷史上的十號風球 哪個最兇猛?
地鐵通車 「佐敦」取代官涌 舊名被淡忘
至於「官涌」一名為何漸被淡忘?或許於地鐵有關。1979年地鐵通車,佐敦站啟用。受地鐵效應影響,很多人把這一帶喚作「佐敦」,愈來愈少人使用「官涌」這個名。幸而同區還有「官涌街」和「官涌市政大廈」,官涌一名才不致消失。
去年(2023年)《財政預算案》建議,考慮到官涌街市空置率高,擬把官涌市政大廈部份未善用的樓層,改建成為全港首個「城市運動體育中心」,發展室內滑板場、運動攀登場等多用途活動空間,未來官涌面貌,將進一步活化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