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24-04-27 06:00:00

北角琴行街 書局街 因哪兩間百年老字號命名?

分享:
北角琴行街 書局街 因哪兩間百年老字號命名?

北角琴行街 書局街 因哪兩間百年老字號命名?

香港有不少街道名稱,都以該處地標建築命名,其中香港島東區北角就有不少類似案例:例如電氣道有過大中華區最大發電廠,油街是昔日蜆殼公司的油庫。至於北角琴行街及書局街,亦取名自兩座具代表性的琴行和書局,它們同為屹立香港逾百年的老字號──就是曾福琴行和商務印書館了!

儘管在城市發展巨輪下,琴行不見,書局消失,老建築無得留低,但沿用至今的街道名稱,卻以另一種方式,向途人傳頌它們的輝煌歲月,以及所代表的香港故事。

文章出處:「當代中國」網站

琴行街 | 因曾福琴行命名 曾生產本土鋼琴

由港運城延伸至北角海旁的琴行街,街名記錄着百年樂器老店「曾福琴行」的傳奇故事。

說是傳奇,絕不為過。大抵很多人壓根兒沒想過,香港這片彈丸之地,竟然可以像德國、奧地利、美國、日本等鋼琴生產地般,出口本土鋼琴;而該家生產「Made in Hong Kong(香港製造)」鋼琴的公司,正是曾福琴行。

曾福琴行由祖籍廣東清遠的曾福創辦,他曾經在英資的羅便臣鋼琴公司打工,由學鋼琴調音開始,後來負笈海外,進修造琴技術,並在1916年自立門戶,以自己的名字,於灣仔摩利臣山道成立曾福琴行,而廠房則設於北角。1937年刊憲命名的北角琴行街,便取名自這座一座造琴工廠。

adblk6
圖右為1938年曾福琴行的報章廣告。(圖片來源:carousell@hingwang)

圖右為1938年曾福琴行的報章廣告。(圖片來源:carousell@hingwang)

內地珠江鋼琴 以曾福之鋼琴為製造藍本

作為香港音樂界的先驅,曾福琴行除了提供鋼琴調音及維修服務,更在本地自行生產摩利臣品牌(Morrison)鋼琴,除了在本地出售,更遠銷至英國及東南亞等地。據悉內地最大的鋼琴生產商珠江鋼琴,初時亦以香港生產的摩利臣鋼琴為製造藍本。

長久以來,鋼琴都屬於奢侈玩意。昔日社會物資匱乏,家中擁有一台鋼琴,既顯身價,亦是地位的象徵。60年代一名基層文員收入不過2、300元,一台鋼琴卻索價2,000元,相當於打工仔約7至10個月的人工,非常昂貴。

圖片為1930年代北角琴行街的曾福琴行廠房。(網上圖片)

圖片為1930年代北角琴行街的曾福琴行廠房。(網上圖片)

不敵新冠疫情 百年曾福琴行光榮結業

隨着戰後香港經濟起飛,曾福琴行的業務亦愈見多元化:由早期單純生產和修理鋼琴,到50年代擴展銷售其他西方樂器;60年代開始,曾福琴行更兼營專業音響器材;70年代因應教育普及政策落實,中產階級冒起,文化素養提升,有能力又有興趣學習樂器的人愈來愈多,曾福琴行開始舉辦音樂課程,教授鋼琴、小提琴、爵士鼓及結他等西方樂器,分店數目進一步壯大,並增設音樂中心。

千禧年代,曾福琴行一度擁有3間零售分店及5間音樂中心。可惜屹立香江逾百載的老牌琴行,最終不敵新冠疫情,考慮到經營和接班問題,在2021年宣布光榮結業,完成結業清貨後正式告別樂迷。

延伸閱讀香港街道故事|銅鑼灣鬧市曾有企鵝出巡?糖街有糖廠?東角何來角?

2021年新冠疫情期間,曾福琴行因經營和接班問題宣布光榮結業。(圖片來源:曾福琴行Facebook)

2021年新冠疫情期間,曾福琴行因經營和接班問題宣布光榮結業。(圖片來源:曾福琴行Facebook)

書局街 | 新光戲院前身 原是商務書局印刷廠?

北角有條書局街,就在新光戲院旁邊,皆因新光戲院前身正是一間大書局。不過這裏所指的書局,不是賣書的店舖,而是一間印刷廠,它就是商務印書館的北角廠房。

與上文介紹的曾福琴行一樣,商務印書館(下簡稱「商務」)在香港已經存在超過100年。這間來自上海的書局,1914年在香港開辦分館,門市最初設於中環,經銷教科書、中西辭典、小說、兒童書籍及文具等。

1924年,香港商務先在西環吉席街開辦印刷廠;未到十年,業務便進一步擴張,1933年在北角營建佔地14萬平方呎的新廠房,「書局街」乃由此得名。

日佔時期,商務印書館的把總部由上海遷至香港,後來香港淪陷,香港商務損失慘重,並把業務重心移至重慶。圖片攝於1941年12月,被日本兵看守的印度戰俘行經北角商務印書館的印刷廠房。(網上圖片) 圖片攝於1950年代北角,前方有電車及路軌,後方為商務印書館廠房。(圖片來源:香港舊照片Facebook專頁) 商務印書館的北角廠房於1960年代拆卸,後來興建了僑冠大廈及僑輝大廈。圖為1966年落成的僑冠大廈。(圖片來源:香港記憶/香港大學圖書館)

日本侵華總部遷港 香港成內地重要圖書供應地

日本侵華期間,商務把總部由上海遷到香港,帶動本地的出版和印刷業務,香港亦因此成為供應內地圖書的重要基地,很多供應至抗戰大後方的書籍,都在香港印製。直至香港淪陷,編印重心才轉移到重慶去。

香港重光後,商務逐漸恢復經營。6、70年代香港工業起飛,很多國際出版機構看中香港人工成本及稅率低、出版自由、經營環境穩定,以及交通和通訊基礎良好等優勢,紛紛在港設立總部或分公司。根據統計處資料,70年代香港印刷業的黃金時期,全港共有1,500多家印刷廠,從事印廠的僱員數目更接近20,000人,發展非常蓬勃。

延伸閱讀香港街道故事|雪廠街真係有雪廠!做過第一代中環天星碼頭 見證香港政經變遷

adblk7
新光戲院在1972年開幕,是香港現存少有的大型粵劇表演場地。 有逾半世紀歷史的北角新光戲院現址,市傳以7.5億元易主,新買家為Island ECC教會。(資料圖片) 新光戲院現時差不多每晚均有粵劇上演。(資料圖片) 李居明表示《毛澤東》是告別新光戲院的作品之一。 新光戲院將變教會。

北角印刷廠60年代拆卸 原址後來建成新光戲院

在1950至70年代,香港商務主要出版供香港和南洋學校使用的教科書、再版古籍,以及編印各類語言辭書和工具書等。80年代,商務與三聯書店及中華書局重組成聯合出版(集團)有限公司,成為香港最具規模的中文出版集團之一。

不過北角書局街的商務印刷廠,在1960年代早已拆卸,原址後來興建了僑冠大廈及僑輝大廈,即新光戲院所處建築,未能參與香港印刷業的輝煌時代,便淹沒於歷史當中。

本文「當代中國」授權刊出,歡迎關注】

amFUN聖誕狂賞🎁狂送UNICO迷你遊戲機、主題公園門票、Panasonic鏡燈👉

amFUN聖誕狂賞 狂送UNICO迷你遊戲機、主題公園門票、Panasonic鏡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