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終身學習,父母更應做孩子的「同學」。
家長愛跟兒女說:「你們要快高長大,努力學習!」但為人父母的你,可曾想過做爸媽同樣要「持續成長」?香港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董事會委員陳思穎指出,父母能夠持續成長,對教養孩子有正面影響,而所指的成長準則,是心理質素和成熟程度。
撰文:charlotte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有賴經年累月建立的價值觀,方能為孩子作身教好榜樣。
身為該會專業操守委員,陳思穎認為:「當人成長和較成熟了,經年累月漸建立出一套價值觀和信念,從中更認識自己,更能從多角度理解事情,全面客觀地分析、判斷及作決定。在這過程中,透過嘗試和檢視生活經驗,不停修正自己。」孔子在《大學》提到人生四個步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須先處理自己,個人的核心健康了,才一層一層擴展出去,顧及更多的人和事。
草率決定最敗事
倘若父母不習慣思考判斷,面對子女的問題草率決定,對孩子會造成一定影響。陳思穎的輔導個案中,不時出現這情況:「一些父母看見孩子學業不理想,就急急送子女出國求學,希望透過改變環境,促使孩子發奮學習。」結果卻多是因孩子基礎不好,亦非心甘情願到外國升學,最後在異地面對種種困難又缺乏支援,頓感更加挫敗及失去自信,甚至出現情緒病。」
又有些家長面對孩子索求時,往往簡單地回應和隨便作決定。她舉例:「見到孩子不肯做功課就斥罵,再以懲罰逼令他快快完成;當子女要求零用錢或換新手機,因怕破壞關係就有求必應。」以上情況都反映父母作決定時沒有真正了解孩子的核心問題,並未衡量事情對孩子好與壞。這不但容易衍生親子衝突,更無助教曉孩子該如何衡量事情輕重,並作出智慧的決定。
學琴悟出大道理
社會的要求不斷提升,孩子面對的事物也變得複雜急速,父母要有心理準備,與兒女一起學習,共同面對。「孩子未必有能力應付各種疑難,父母可嘗試循問題的源頭思考,多角度衡量利弊和優先次序。」陳思穎說女兒在小學階段雖努力練小提琴,總是錯完又錯,老師自然十分失望,更時常向女兒發脾氣。她回想道:「當時丈夫嘗試用不同方法幫女兒練琴,但效果不彰。最後我耐心跟女兒傾談,明白她因功課量多,每到練琴時已經筋疲力竭;可惜老師只是不斷要求和指摘,無了解她的困難及扶助。」女兒更指最大的壓力來源,正是小提琴老師。
當時陳思穎嘗試跟老師解釋情況,「但對方看來不打算明白,最後們轉換了另一位性情平和的老師,現在小女習琴也變得有動力了。」此事亦令她和丈夫學會探討「學不好」的原因,對症下藥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世上沒有完美無瑕的父母,但父母愈懂得深思熟慮,愈能夠適切回應孩子的需要,並針對問題根源提出解決方案,對孩子而言已是莫大福祉。

兒女失去上興趣班動力時,絕不能施以強迫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