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基金中學致力推動科普為本,因材施教栽培科學棟樑,更於2013年獲得第二十八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十佳科技教育創新學校獎」及「基層賽事優秀組織單位獎」殊榮。另於2016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全國工作委員會頒授示範學校榮譽。「十佳」殊榮是評委對該校多年來在科技教育上不斷追求突破的肯定,此乃校方科創發展之起步,該校將繼續積極推行創新科技教育,並持續與各方交流經驗,共同進步。
文:袁雅婷 攝:Mike
訓練共通能力
該校為一所英文直資男女中學,由中華歷史文化教育基金會於2000年興辦,學校強調「立根中華文化,開拓國際視野,五育並重,發揮個人潛能」。學校特色是於中一及中二課程中加入「增益課程」,訓練學生基本共通能力。校方認為發揮個人潛能很重要,因為每個同學都來自不同中文、英文、本地或國際小學,為了讓擁有不同能力的學生熱愛學習,學校希望透過普及教育,發掘學生個人興趣潛能。
加入「R」推動STREAM
校長何迪信稱,教育局由2015年開始推行STEM;於2022年再從中加入「A」(art)推展STEAM;而該校則再加入「R」(reading and writing) 推動STREAM。大部分數理科的同學思考很快,但是表達能力較為遜色,單是做Project Learning都需要文獻搜尋及展示,這些都與reading and writing有關。因此學校在STEAM再加入「R」,訓練各方面都兼顧的學生。
何校長說:「很多時提到STEAM都會感到冷冰冰,覺得就是指機械人、RoboMaster、編程或科研等。其實STEAM不是數理科的專利,其原意旨在讓學生跨學科學習,建構思考的思維模式,令同學自主學習及深化學習。」
他補充,跨學科學習應可在不同境地進行,例如在普通的地理室,現今便變成地質及氣候資源中心,因為這裡不但教授地理,還教化學及生物科;更向學生傳授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要有放置化石、礦物及岩石的館藏,吸引他們學習更多知識;當廣泛學習後,學生便會找尋到一個專業興趣,願意深入學習,例如活化石及生物多樣性等,「校方亦會參與社區服務,例如做一些植物樣本送給長者,推動關愛。」
校本課程深化學習
該校在初中有一科叫做Project Based Learning的校本課程,由老師帶同學小組去做project,幫助他們深化學習。校方將全級中二約180人分為25組,開始做project到中三;如果他們的研究越來越多,同學又感興趣的話,在中四、中五可以繼續做下去,並轉而在生物科方面鑽研下去。何校長說:「很多學生在中三或者日後,都會繼續跟著他們的指導老師做project,這樣從中可學習跨學科多樣性知識。」他更舉例,「有同學說我想漂亮一點,要怎樣護膚?學校種植了各種植物,會否有些具有殺菌功效,可使暗瘡少一點,或真能美白呢!」又例如想做抗癌或者防癌,怎樣能找著要點,讓學生透過專題研習促進自主學習,這就是Project Based Learning的重要性。
高大學取錄率
何校長更指該校學生成績都不錯,入大學率都很高,很多同學在大學都能以「第一榮譽」和「榮譽學位」畢業後,這些同學還會在研究院繼續進修。有時他們返校探望教職員及師弟妹,何校長更會笑言:「你為甚麼突然間這麼厲害?」校友都稱,project learning對他們有很大幫助,因為在大學時一定要懂得做project,而基本上他們中二起就已經要做,這些其實都是project based。入讀大學前若已有做project的經驗,真的能有助升學。
此外,該校老師於2017年亦獲得了科學教育學習領域「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小組教師透過電子學習平台和校園環保教育徑,發展多元化的學與教活動,積極將可持續發展概念推廣到社區。
面試貼士:中英數及操行須達B級 展現願意學習的態度
何校長表示,學校可從學生的成績表參考其成績,要求同學的中、英、數和操行一定要B級或以上。學生亦可以展示做過的project、表現出願意學習的態度,以及參與課外活動或社區服務,學校認為這些都是加分項目。何校長又透露,面試分為兩部分:第一輪面試會面見普通老師考核語文,特別是英語溝通能力;第二輪面試會見校長級的人員,包括一位校長、兩位副校和三位助理校長。會問一些情境題,觀察學生是否願意學習、會否幫助別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