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4-06-21 04:30:39
日報

白蝕症 外觀情緒同受困擾

分享:
白蝕症

白蝕症 外觀情緒同受困擾

當遇到皮膚有問題的人,往往都會有怕被傳染的想法,但其實並非所有皮膚問題都具傳染性,白蝕症便是其中一個例子。而患者受到歧視目光,更可能影響情緒。幸好現時有外用JAK抑製劑,可有效治療白蝕症,讓皮膚回復原有顏色。

香港醫護聯盟註冊社工黃敏兒表示,6月25日是世界白蝕症關注日,為了解大眾對此症的認知,早前透過網上問卷調查,訪問了300名18歲以上市民,「結果發現市民的認知普遍不足,對於遺傳性、病因、是否更易曬傷、發病年齡及有否有效治療方法等都有25%或以上受訪者回答不知道,部分問題更接近半數。」

白蝕症

(左起)黃敏兒、陳俊彥及患者吳女士。

攻擊色素細胞

皮膚科專科醫生陳俊彥強調,白蝕症並不會傳染,原因是此症關乎基因問題,「基因問題導致體內T淋巴細胞過度活躍,當受到刺激,便攻擊皮膚基底層的色素細胞令其進入『睡眠』狀態,於是皮膚發病位置就會變白。」白斑可以出現在身體任何位置,受傷、摩擦、發炎等都有可能觸發病情,故嘴唇周圍、手肘內外、膝蓋前後等位置會較常出現。「若出現於毛髮位置如頭頂或眼眉,毛髮都會變白,較影響外觀。」

致心理社會共病

白蝕症除外觀外,對健康的風險不高,不過也不可低估對患者的影響。陳俊彥續指,任何年齡人士都可患上白蝕症,而有半數患者在20歲之前已經發病,正值他們認識朋友、學習或尋找工作機會的階段,病情令他們大受影響,「研究指出,過半數患者同時出現心理社會共病,如患上抑鬱症;於社交、學業有適應障礙;面對伴侶或有性功能障礙;亦可能出現高風險行為如酗酒、濫藥,也大大影響生活質素。」
 

Ad Block
白蝕症

吳女士為業餘歌手,曾因患白蝕症受到歧視而影響情緒,現正積極接受治療,樂觀面對。

日常做好防曬

患處缺乏黑色素的保護,會較易曬傷及增加皮膚癌風險,因此患者日常要注重防曬。除此之外,患者亦應及早治療,因為色素細胞「睡眠」時間較短,會較易「喚醒」。陳俊彥指,「如患者情況較輕微,可短期使用外用皮質類固醇減低淋巴細胞活躍程度,再用外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控制情況;若病情達中等至嚴重,則可考慮光療治療或口服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惟前者較花時間,口服藥也有較多副作用;其他選擇還有細胞移植療法、表皮移植等。」

治療需要耐性

針對病情嚴重患者,較新有外用JAK抑制劑藥膏,能夠針對性阻截炎症發生,讓色素細胞重新活躍之外,副作用亦大減。外國第三期臨床研究指,患者使用蘆可替尼(外用JAK抑制劑藥膏)24周後,逾半患者面部白蝕改善50%或以上,三成人改善達75%或以上;使用52周後,改善75%或以上的人亦超過一半。陳俊彥鼓勵患者不要放棄治療,「治療時間數以月計,患者需要有耐性。另要留意,色素細胞復甦後也要小心避免摩擦、撞傷等,以免白蝕症復發。」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