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醫並不一定要關係上陰陽五行。中醫和西醫理解的胃腑在功能上雖不一致,但兩者都認為胃是消化飲食的主要部分。自古中醫未有發現胃中有微細的絨毛細胞及酵素去吸收營養入微細血管。中醫認為胃的運作是食物從口進入後,食物就要在胃氣的運動下進行一個「腐熟水谷」之過程,令食物中能養臟腑氣血的「精氣」散出,再從經絡散佈至全身。這理論用水煲煮食來理解最好不過。當平時用水煲煮麵時,如果放水太多,或者火力太弱,都令煮沸的時間會大大增加。這些情況都是比喻胃在不同體質或情況時所出現的問題。放水太多可理解為進食太多,令胃中食物久不腐熟。火力太弱就是胃氣偏虛,很難使飲食物散出精氣。所以說到健康飲食的不二法門,不是進食補品以再次減慢煮沸速度,而是食量適宜,每餐只吃7分飽。飲水亦要因應自己需要,口渴時才飲兩口水,不應大杯灌下,減慢消化。這二個法則適合所有人,更可改善病人平時飲食後容易胃脹、噯氣、不適的情況。作者為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香港仔)陸彥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