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提及大便帶血時,大多聯想是由痔瘡或大腸癌出血等引起。這些病症無疑會導致患者間歇性便血,但其流血量相對較少。倘若出現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會持續從肛門排出大量鮮血和血塊。由於在短時間內大量失血,患者可能會休克,死亡率約為2%至4%。如出現此情況應立刻送院,若治療及時,存活率可大大提高。
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治療可分為兩大部分,包括搶救和止血。為維持生命體徵,醫生會給予患者靜脈輸液或輸血,同時爭分奪秒地尋找出血的原因和位置。
不少人認為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第一線檢查是結腸鏡檢查,然而在緊急情況下,患者一般沒有時間作腸道清洗。要把腸鏡安全地推入滿布血塊的結腸已經是一項挑戰,更莫說要仔細檢查結腸黏膜有否異常。儘管如此,一些具豐富經驗的醫生仍會盡力嘗試,過程中若發現出血的地方,亦可透過腸鏡止血——例如放置內鏡夾子以控制結腸憩室出血,甚至留下一些記認,以備將來施手術時更易找出需要切除的位置。
另一種常用的檢查方法則是電腦掃描血管造影,透過追蹤不正常滲漏的顯影劑,以鎖定出血部位。此外,還有紅血球掃描和腸繫膜血管造影等方法。然而這些檢查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要在患者出現較快和持續出血的期間進行。可是,某些病症往往非常狡猾,患者出血的時間與速度亦較難預測和捕捉,從而增加診斷的難度。
總之,腸道出血可大可小,一經發現,應從速求醫,及早診治。
作者為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傅志聰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