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7-11-28 11:00:00

恐同症 (Homophobia)

分享:
佛洛伊德提出一些人積極反對同性戀的獨到見解,在哈佛大學一項歷時 5 年的科學研究中得到支持。(網上新聞截圖)

佛洛伊德提出一些人積極反對同性戀的獨到見解,在哈佛大學一項歷時 5 年的科學研究中得到支持。(網上新聞截圖)

恐懼 (Fear),從心理學上是一種與生俱來、不分國界種族的基本情緒,從進化論的角度而言,這種情緒讓人懂得危機、避開危難、有利生存,讓基因千秋萬代的延續下去,是人類必可少的特質。

可是,若長期 (6個月以上) 對一些客觀上並沒實際危險的事物 (如蟲、動物)及情景(如社交、高度)過份、非理性的恐懼,極欲逃避及不能自控的反應過敏,便是患上特定的恐懼症(Specific/Simple Phobia) 的徵兆了。恐同症 (Homophobia),是美國心理學家喬治溫伯格 (George Weinberg) 在 60年代提出的概念,指出一些人對同性戀者頑固的偏見與厭惡,亦是一種病態,潛藏了許多非理性的恐懼,例如在沒有任何有力及科學的證據之下,妄想同性戀是具傳染性、會蔓延的,妄想同性戀是會削弱或動搖他們一直堅守的傳統家庭、宗教信念,因此同性戀必須拼命壓制及接受改造成異性戀,其實,這些莫名恐同的病患者不是更需要心理治療嗎?

adblk5

為甚麼有些人對同性戀如此積極反對呢?對『性』見解精闢的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亦曾提出一個有趣的解釋,他認為一些人對同性戀深痛欲绝積極反對源自其潛意識中本我 (ID) 對同性的欲望渴求,因為成長中社會規範道德的建立讓超我 (Superego) 根本我的欲求矛盾引發焦慮,自我 (Ego) 最終以 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 的防衛機制去化解這種內在的矛盾與焦慮,即外在表現的行為跟潛意識的欲望渴求剛好相反,所以行為上越討厭及反對同性戀,代表其潛藏對同性的渴求戀慕越大!

儘管佛洛伊德的理論如潛意識過去經常被批評為難以驗證,但他提出的『反向形成』防衛機制卻一而再得到科學的證據支持,例如2015年哈佛大學跟麻省理工學院聯合發表一項歷時5年、近 5000 男性參與的科學研究,發現最初在問卷表達越討厭同性戀者,在目睹同性戀行為的圖片時腦電波及陰莖的興奮反應越快!而這項研究結果並非支持『反向形成』的唯一的證據,過去以不同方法測試恐同傾向及反對同性平權者的研究亦有類似結果,因此,要治療恐同症,也許可以參考佛洛伊德的理論,從發掘潛藏內心的本我作起點。

adbl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