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醫療新聞,最矚目的當然是南韓醫生罷工事件。事緣南韓政府計劃大幅提高醫學生數目,以增加醫生人手,但現職的醫生覺得待遇差及資源分配不均,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大家僵持不下,各不讓步,引致現時的工潮。我不太了解南韓的社會狀況,誰對誰錯未敢妄下定論,但肯定的是市民是大輸家。
印象中,香港未有發生過醫生大型罷工事件;但醫生跟政府在資源問題上的爭拗,則時有發生。南韓的醫生工潮,是因政府希望增加醫生人手而引發;相反地,筆者在香港所親身經歷的「工潮」,是政府要「減少」聘用醫生的數目而引致的!
事發在1992年6月,為數二百多名見習醫生,在差不多完成一年的見習訓練後,正準備成為一名正式醫生,繼續受聘在公立醫院服務的時候,政府竟然因為資源不足,拒絕聘請所有見習醫生。當時所有數據都顯示,香港醫生與人口的比例,是遠落後於其他先進的地方,公立醫院的病床及門診服務非常不足,醫生超時工作嚴重。明明應該是增加人手才是,但政府一句「冇錢」,就把提供足夠的醫生在公營醫療系統這個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筆者正正是當時的見習醫生,結果我們需要在伊利沙伯醫院召開記者招待會,指出政府政策上的荒謬!往後的幾十年,政府都是不斷在醫生人手這個問題上追追趕趕,長期以「慳」為原則。到了今天,政府醫生離職率創出新高,面對著香港人口老化又長壽,政府意識到醫生人手不足這個問題的嚴重,現在藥石亂投,多管齊下,既增加醫學生名額、也增聘非本地培訓醫生、並容許醫療券在大灣區的醫院使用。今天的果,正是幾十年來醫療政策的因種下的!
作者為血管外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