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西方醫學定義為一種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成因不明,患者初期會出現遠端關節(手指及足趾)腫脹疼痛、晨僵但活動後紓緩、畸型等病徵。因發病關節持續反覆發生滑膜炎,日漸破壞關節內軟骨和骨骼,導致關節功能障礙,甚至殘廢。
本病在中醫病理學屬「痹證」一類,痹證泛指因不同因素引起經絡氣血阻滯不通、運行不暢,導致關節活動不利的疾病。至於免疫系統疾病,在中醫學角度它的病機在於「正虛」,而類風濕關節炎則因於患者素體正氣虛弱、腠理疏鬆、營衛不和,致外邪乘虛而入,氣血閉阻,最終影響關節活動不利。
中醫對於類風濕關節炎的治則重在扶正補虛、活血通絡,透過針藥治療內外並治。其中針灸有一門獨特針法:蟠龍針法,由第7頸椎至第12腰椎,在脊柱兩旁施針。施法處接近背俞穴,臟腑之氣輸注的穴位,具有通調五臟六腑的作用,對類風濕關節炎尤其有效。
除了針灸藥物治療外,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應加強日常運動、注意睡眠質素,從而提升自身免疫力。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陳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