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流逝究竟是恆定不變,抑或純粹只是一種客觀感覺?
科學分析有三種理論。
第一種說法是從時間在人生中所佔的比例,解釋為甚麼年紀越大時間感覺過得越快。對於一個五歲的小童,一年就已佔了他一生的五分之一,所以一年時間過得漫長;但當年紀漸長,時間在一生中所佔的比例越縮越小,一年的感覺相對來說就變得越來越短。到了五十歲時,一年不過是人生的五十分之一,所以便覺得微不足道了。
第二種理論是從生理變化來解釋。隨着人年紀的增長,人的大腦神經活躍程度降低,生理時鐘漸漸慢下來。當自己漸漸變慢,眼下世界便彷如快鏡,對時間估計變慢,因而覺得實際時間便過得快了。
第三種理論是當人第一次體驗事物時,大腦需要同時處理很多細節,時間因而過得漫長。當事物不再新鮮時,時間就相對過得快。童年時,每樣接觸的事物,哪怕是簡單如按電梯的按鈕,對小孩來說都是嶄新的經歷,大腦需要對這些新事物進行處理記憶,每一刻時間都過得充實。到長大以後,按電梯按鈕這個動作可能已在人生重複經歷了不下數萬次;到了接近退休之年,見慣挑戰,就是工作、解難亦變成條件反射,大腦需要處理的事物少了,時間自然過得就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