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ny自年輕時已常常不自覺地出現臉部肌肉不規則扭動情況,每次她都會以笑遮掩,同學們見狀也未有為意。但隨著她踏入社會工作,壓力愈來愈大,情況便加劇,連上司也發現了,認為她對別人不禮貌,令她百般委屈。

她的情況,其實是常見於兒童及青少年的一種精神科毛病──抽動症(Motor Tics Disorder),部分個案至長大成人後仍留有症狀。此症的明顯病徵,是肌肉不自主的抽動,如眨眼、聳膊、搖頭或「藐嘴」等,令不知情者以為患者在「整古做怪」。
醫學界暫仍未確定抽動症的成因,但相信與兒童腦部發展未完全成熟、控制頭與頸的神經失調,或腦內多巴胺過度活躍有關。據統計,7歲左右的小學生當中,每10人便有1人患此症,僅嚴重程度有所差別而已。
至於妥瑞氏綜合症(Tourette's Syndrome)則屬嚴重的抽動症,患者除肌肉抽動外,連說話都有抽動症狀,而且常發出怪聲,如「嗚嗚」低鳴或大叫。此外,抽動症可能伴隨其他精神病,例如專注力失調、強迫症或行為問題等。
無論是兒童、青少年或成人,若有類似情況,應找精神科醫生評估及檢查。一旦確診,可透過行為治療配合藥物治療來控制病情。患者亦不應感到羞愧而掩飾,反而應向身邊人透露病情,令對方明白此乃腦部問題,並非故意不尊重他人。
藥物固然可以改善病情,但面對疾病,有時適當的溝通更為重要。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