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由一部電影,化身為「十年國際計劃」:《十年日本》、《十年台灣》、《十年泰國》,不過是3年間的事。
《十年》在2015年上映。當時先在一兩間戲院試映,電影公司高層全力協助一班新導演,著電影文字工作者多加報道。誰想到事情後來一發不可收拾,戲院一加再加,映期一再延長──直至傳出中央不滿,電影在票房愈來愈爆之時,突然戛然而止,只餘一間韓資的電影院作有限度放映。
《十年》掀起的風波
故事並未由此結束,《十年》在2016年獲得「金像獎最佳電影」,結果風波鬧得更大,爾冬陞在頒獎時說:「最可怕的是恐懼本身!」電影在中國大陸被全面禁播,參與導演傳出被國內全面封殺,建制派電影公司曾宣布要開拍《血傘》(看來已走數)。當事件漸漸靜下來,卻傳出《十年》開拍國際版,將推出日本、泰國、台灣3個版本,並有是枝裕和的金漆加持,登時令事件再提升了一個層次!「高招啊!高招啊!談香港政治你可禁播,談日本台灣泰國呢?」
再高招,都要看電影拍出來的質素。《十年》縱使有幼嫩之處,無疑是香港年輕導演在傘後發出的一顆震撼彈,今天回看,電影仍然捕捉了這個年頭年輕一代人的怒火和沮喪情緒,更別說當中的事件一樣樣成為事實了。3部國際版中,《十年日本》將率先在香港上映,入場前多少有點期待。
同樣五個故事
同樣是一齣影片,五個故事,《十年日本》的故事包括了:《75終老計劃》──描寫近未來,政府鼓勵老年人安樂死,短片其實故事性不強,導演早川千繪生於1976年,其實已年過40,不算年輕了;《惡作劇同盟》──寫近未來政府規定小學生需要戴上監控耳機,年輕人要在順從中成長,又是一個看來受《黑鏡》影響但並不精彩的故事;《數碼遺產》──女兒發現母親生前留下的中數碼遺產,因而了解到母親的一段婚外情,這跟未來十年有甚麼關係啊?《無色的空氣》──因核染污,日本人被迫活在地底之下,十歲的小孩有天被吸引希望跑到地面看看,一個老掉牙但沒有帶來驚喜的故事;《美麗的國家》──日本自衛隊重新徵兵,渡邊臨危受命,要探訪原海報設計師,卻從中得知他的設計深意。甚麼?為甚麼這跟《十年》又有關係?
新導演欠缺那道火
最初聽到題材有寫到日本的高齡化,還以為是枝有份參與創作,可惜《十年日本》的成績相當平凡,電影甚至有負是枝裕和的名聲。拍攝出來的成品,則太像大學生短片比賽作品,離工業/商品其實有點距離。據悉是枝本來不答應當本片監製,是後來因為《十年》計劃有推動新導演的成分,他才背起這重任,但到底他的參與度有多高呢?為何好幾齣作品都像是模仿《黑鏡》的劣作。年輕人不滿社會,人間才會進步,但為何,即使題材本身不俗,作品都沒有拍出年輕人應有的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