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1-11-26 04:30:00
日報

不一定要賣座,不一定要大受歡迎。

分享:

如果,你想開拍電影,我懷疑,你找老闆投資兩億美金拍一齣《長津湖》,會容易過找老闆投資兩萬美金拍一齣《城門河》。地道港產片好難賺錢,出品越來越少,規模越來越細,不是新聞。在這種氣候下,有有心人呼籲香港觀眾多多支持,真金白銀購票入場,很合理。

又引起另一番爭論:太平盛世時候,睇戲,是睇套戲的質素,是睇符合不符合自己口味,你很有誠意但拍了一套爛片出來,還是會被力插,票房還是會仆直。今天,好像是另一回事,有人走出來話某齣港產片不是的時候,自然有另一班人衝出來反擊,大意總是:「自己友都唔撐?今日唔撐,聽日唔使旨意再有港產片睇㗎啦。」

我覺得兩邊都有道理。我自己的做法是,港產片,盡量看,將要求盡量拉低。看完,覺得好,說多一聲讚多一聲;看完,頂唔順,就當自己沒有看過。你要我欺騙自己欺騙他人指黑為白指鹿為馬,很辛苦;不過,也明白在香港拍戲的難處有幾多有幾大,會尊重會感激。我花九十分鐘睇完套戲之後係咁用粗口鬧鬧鬧,有乜價值?要鬧,要發洩,我情願找其他對象。

尤其對新導演新演員。機會少,連累積經驗的條件也沒有了,我們卻要求人人一步登天?做到,是他們厲害;做不到,也不廢。或者,你會話,可能是恨鐵不成鋼,批評善意,會加促進步速度和幅度。我是王家衛、許鞍華、杜琪峰的話,可能說得通。我沒有這一份自我中心自我膨脹。

何況,我根本不同意套套電影一定要追求多人喜歡多人捧場。甚至應該相反。符合大眾口味,近年,最成功的,是Marvel。於是,所有漫畫英雄的電影也趨向Marvel化,包括對家DC。然後,好像連其他大片也越來越多類似取態。只會越來越單調。好了,不看票房,看獎項。如果,拍片是為攞獎,是否代表一定要散發正能量,大愛包容,或者,有史詩格局?

資深導演鄭保瑞曾經拍過搶票房的幾齣《西遊記》,也拍過較正路的《意外》、《車手》,不過,我最懷念的,是個人來說不太喜歡的《狗咬狗》、《軍雞》。因為,得佢會拍。我以為鄭保瑞不會行回頭路了,那種殘破美學,那種沒有吳京沒有Tony Jaa武功的暴力,注定不會是深受大眾喜愛的片種,為何還要自討苦吃?他竟然拍出《智齒》。黑白、垃圾,隔住個螢幕都聞到的臭味……有人認為電影真會賣座?就算不停謝票,不停叫人珍惜香港電影,但情況跟叫人支持MIRROR,有太大分別了吧。要拍齣更多香港人有興趣的電影,鄭保瑞大可以再拍《殺破狼》;想得到更多人願意入場,也大可將電影入面的垃圾山垃圾海清走。你以為他會不知道?

拍成這樣的《智齒》,對導演來說,可能是出於私心,出於初心,出於滿足自己真實喜好。對我來說,最欣賞的,是有人還願意這樣做,還做得到。有太多人,做事只求討好他人;還有人,不用。對於《智齒》,欣賞的,自然會珍而重之;沒感覺的,你跟他說甚麼也不可能產生甚麼改變。也是求仁得仁。不是所有人也希望自己大受歡迎,總有些人只需要一小撮知音,可能還怕被主流目光打擾呢。

不一定要賣座,不一定要大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