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網友在Threads話自己睇完YouTuber「叉雞」的短片《沒底線的日本綜藝!為求收視率不擇手段,結果一不小心玩出人命!》後,才驚覺樂隊Beyond主音黃家駒,原來是作客日本綜藝節目時,不幸從高台墮下而亡,而非在演唱會遇上意外;仲話自己明明記得,家駒當年唱到情不自禁從舞台上跳下來,台下歌迷反應不及,未有接好他才釀成悲劇。
與此同時,有另外一位網友在同一平台發起投票,問大家記唔記得是哪個版本,結果有逾1.3萬人參與,當中53%投「綜藝節目」,47%揀「演唱會」,令一班清楚記得真相的人(特別是Beyond迷、家駒迷)不知好嬲定好笑。
這種集體記錯被稱為「曼德拉效應」,名稱來自美國超自然現象愛好者Fiona Broome,她十幾年前聲稱不少人與自己一樣,都「記得」南非人權鬥士曼德拉,八十年代時於獄中身亡。
「曼德拉效應」絕不罕見,本地影視娛樂也有不少例子。大家應該清楚記得,李小龍在《精武門》裡面有兩句經典對白,「我讀得書少,你唔好呃我」和「中國人唔係東亞病夫」?但實際上原裝正版的對白是「我少讀書,你唔好呃我」和「中國人唔係病夫」。另一個例子是,蔡楓華名言「一剎那光輝不等於永恆」,其實當時他在《勁歌金曲》季選頒獎禮上是說「一時光輝未必係永恆嘅」。
一個人記錯一件事,是偶爾失手好平常,但一班人齊齊記錯一件事,就肯定受到影響,就好似上面提到的「一剎那光輝不等於永恆」,原來是紙媒率先將原句書面語化再演繹造成,最後一傳十、十傳百,傳到連蔡楓華之後引用自己名言時,都用了這個「威力加強版」(「不等於」和「未必係」在意思上有明顯分別)。
至於家駒的情況,相信也與傳媒有莫大關係。每逢發生演唱會墮台意外,報道都會回顧過去類似事件,當中一定提及家駒,久而久之,就會有班人將演唱會意外與家駒兩者連結起來,繼而誤以為家駒正是演唱會意外受害者之一。如果「jam線」的不幸是記者、編輯,這份錯誤的記憶,就會像病毒一樣傳播開去(過去有不少報道是寫家駒在演唱會出事)。
家駒成為「曼德拉效應」的一分子,或許是命中注定。真實世界裡面的曼德拉,並不是如「記憶」中在獄中身亡,而是在1990年獲釋。當時,家駒深受感動,並創作了《光輝歲月》一曲,去歌頌曼德拉致力廢除南非種族隔離政策所付出的努力,他受訪時曾經分享過箇中心情:「我很佩服曼德拉,20多年的牢獄,不知他怎樣耐過這段孤獨歲月。但我知道一定有堅強的信念支撐他。」更稱做音樂就正正需要擁有同一份信念。
今日,曼德拉與黃家駒因為一個誤會又一次連結起來,雖然幾無稽,但都OK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