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導演認為梁朝偉在《金手指》的外露演技,遠遠不如《色,戒》、《2046》的內斂。照樣贏金像獎影帝?好應該仿效譚詠麟當年退出樂壇頒獎禮,宣布從此不再角逐電影獎項,好留個機會給新一代演員。
先不說外露是否代表必定及不上內斂。建議梁朝偉向譚詠麟學習?唔好啦。想當年,譚詠麟比張國榮早成名,兩強硬碰,一直佔先,到張國榮開始慢慢追上來,大有後來居上的勢頭,譚詠麟竟然宣布所謂的退位讓賢?換句話說,就算張國榮之後贏到甚麼最受歡迎,甚麼金獎,都是因為譚詠麟送禮?張國榮再紅,其實也沒有真真正正贏過死敵一次半次?我是張國榮或張國榮歌迷的話,應該嬲到爆炸。
嚴格上,情況放在張學友或劉德華或黎明或郭富城甚至李克勤的身上,也一樣。
有點似如果美斯或C朗拿度突然宣布退出金球獎,金球獎落入摩迪或賓施馬手上,也肯定會被蒙上勝之不武的陰影。或者,你會說,運動員跟歌手的本質有分別:運動員難免受到生物學影響,過了高峰期之後,體能狀態必向下滑落,強如美斯強如C朗拿度也總有一天會被麥巴比或夏蘭特取代,不用刻意退位讓賢把機會留給年輕人之類。歌手不同,譚詠麟堅持繼續參與頒獎禮的話,說不定真會阻礙四大天王頂上?事實證明,根本不用害怕流行文化會被某某壟斷一段長時間,觀眾的口味才不會天長地久。陳奕迅或容祖兒也沒有高調把自己升上神枱,但總會因為主觀或客觀的因素,被新一代同業輪換。所以,學張敬軒的做法,可能最健康,一日在戰場,一日認真作賽,有時狀態好,贏出來,有時成績差,被後輩超前。對所有參與者也公平。
要演員自行退出角逐行列,更奇怪。先不說那種新舊交替的界線模糊得多,你說梁朝偉應該騰出空間,那劉青雲、黃秋生、梁家輝要不要?騰出來的空間是給了謝賢或太保,又算不算提攜後輩?換了真由黃子華或林保怡冷手執個熱煎堆,還有沒有足夠認受性?假設你是吳慷仁,可能一心以追趕梁朝偉為目標,然後,有人告訴你,連同場較量的資格也被剝奪,究竟又會高興還是不甘心?
好像不太可行吧。有沒有折衷一點的方法?不如除了以戲份分為主角與配角,以性別分為男主角或女主角,以年資再加一個新演員獎,再額外以實際年齡增多幾個界別?例如最佳0歲與15歲演員,《年少日記》的童星如黃梓樂或何珀廉,便可以只須跟《4拍4家族》的陳諾霆切磋,然後,搞一個最佳70歲+演員獎,《白日之下》姜大衛的對手就只是《不日成婚2》的金燕玲,不怕被人指責贏在敬老?整個頒獎禮,變成新城show一樣人人有獎永不落空,更加似一間大公司的春茗晚會,想起都開心。
今天看來,好像是天馬行空,好像是開玩笑。我不敢說。我們就是追求娛樂性追求高興多於一切,不堅持宗旨的話,有朝一日金像獎變成分豬肉大會又有甚麼出奇?若干年前,你大概也無法想像要把餸頭餸尾拿去扔在街口那個據稱是廚餘機的垃圾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