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同大家分享一下一個「越級挑戰」的經驗。
在我四十多年的音樂鑑賞歷程中,只是近半年才有機會接觸到「母帶」。一般來說「母帶」是幾近完美的産物,是用來生產黑膠及CD等軟體的「音樂藍圖」,一般樂評家及發燒友對母帶的了解不多,事關這並不是可以購買的商品,而是唱片公司的最高機密。「母帶」的最高成色是第一二代的「考貝」,當中的EQ以美國NAB比欧歐洲的IEC(CCIR)温暖得多,因IEC制式比較著重高音。而經過數碼化處理的母帶音色則比較硬,就像飲紅酒一樣,當你飲得多「靚酒」,它們當中的分別是啖(聽)得出的。近年外國有幾間獨立製作公司興起發行Open Reel 「母帶」,一律是基本母帶規格製式,即是 1/4 " Open Reel 磁帶速度是 15IPS(每秒行15吋)。大部分製作公司都是發行一些知名度比較低的歌手,因為要得到經典歌曲的高質素「母帶」和版權極之困難。但是本地唱片公司 ABC (Int'l) Record 居然能夠發行熱門歌手如蔡琴和鄧麗君等 Superstar的開卷式母帶,卻是十分罕見。所以筆者出於好奇特別弄來一盒ABC (Int'l)Record出版的「試機母帶」來領教一下她的「威力」。
首先我重播2015年ABC (Int'l)Record 發行的「蔡琴老歌」「母帶」裡面的名曲「寒雨曲」。開始的Intro 是極凄美的 flute solo ,接著是清脆的木結他伴奏著蔡琴磁性的嗓子,樂器和人聲都比筆者聽過的所有版本解像度為高,層次鮮明而極富立體感。雖然這是屬於1:1的「母帶」拷貝,但當中肯定做了些修飾和過濾處理,目的是令它的底子更乾淨,音效更特出。因為現場聽母帶總是會有些微正常的 Tape noise ,但是這些修飾往往反而會減弱了原有中低頻的sonic punch。這亦是「失真」的主要來源!筆者覺像是在聽一張比較温暖的高解像 CD多過聽母帶的感覺,整體比較造作和欠缺一些自然感。感覺有點失望。
接着我重播1985年台灣飛碟發行的頭版卡式帶。開始的Intro Flute solo 和木結他聲比母帶還來得温暖,人聲更自然流暢和更富空氣感。中低頻的sonic punch 感覺極之强勁,雖然解像並不及「母帶」,但整體令人聽得更舒服。
接着我重播1985年香港永聲發行的頭版黑膠唱片。開始的Intro 樂器和人聲明顯比之前的兩個版本薄弱兩成多,層次感亦縮水兩成,中低頻感覺更弱了三成,感覺只是一般。
最後我重播1986年台灣飛碟在日本訂製的「三洋」版頭版 CD。開始的Intro 無論樂器及人聲都更「尖」更數碼(硬),中低頻和卡式帶更是天淵之別,雖然動態被調得很大,但是最怕貨比貨,所有數碼版本遇到模擬版即死,任你用上全球最精物的天價解碼器都於事無補,這是屬於先天不足,無得救的致命傷。所以發燒友切記,下游產品不要下太重注,因為回報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