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毒舌大狀》謝票場。去睇的興奮,去謝的開心。 (圖片來源:《毒舌大狀》專頁)
有得揀,謝票場我通常都不揀——買飛入場,就是純粹為了看齣戲,一齣渣戲,絕對不會因為有台前幕後出來謝票而變成好戲。
1) 不過,我通情達理,而又挑通眼眉,絕對明白今時今日謝票對一齣戲有幾重要。
2) 人生在世,自然去過謝票場,現場所見,即使未去到100%全院滿座,但真的坐滿了九成幾座位。原因,好簡單,買得謝票場的飛,就是(主要)為了見見當戲放映完畢而站出來謝票的人,主角,隨時比主角更具人氣更多fans的配角;那麼,導演和編劇呢?當然亦有人想見,畢竟香港真的進步了,觀眾水平也進步了,不是人人都只為了睇星,也有不少觀眾很想聆聽導演編劇分享創作背後的故事。
3) 每當主角配角或導演行出來,問現場觀眾齣戲好唔好睇?觀眾都會大聲地嗌:「好睇!」留意,不是細細聲,而是大大聲——大聲,代表興奮,愈大聲,自然愈興奮;至於那句被大聲嗌出來的「好睇!」可能代表齣戲真的好睇,也可能是一種禮貌,或善意的謊言,畢竟台前和幕後就在面前,兜口兜面話「唔好睇」?點好意思。
4) 我錯了。一齣電影的觀感,原來跟有沒有謝票活動掛鈎;一齣談不上好的戲,也可以在謝票場變成好戲。
5) 於是謝票場就成為了最好的宣傳——這不是俾錢賣廣告自己讚自己,而是基於那一張張真實被影低、全院近乎坐滿的相,相中人又狀甚興奮,再加上這班(自行買飛入場的)人所拍下的現場照片和短片,然後各自po在社交媒體,繼而產生協同作用,把一齣戲,演化為一個現象。
6) 但這些現象,純屬表象,也隨時純屬假象。事實上,不少在FB、IG看見的謝票場相片都熱鬧喧囂,但熱鬧過後,不設謝票的普通場次,反應可以好冷淡。
7) 這形成一個兩難。大家心知肚明謝票場的局部亢奮是甚麼一回事,但又不可以不去理這回事,畢竟這真的是一種有實際收益的宣傳方式,於是,票仍是要謝,而亢奮的觀眾未必知道(也根本不會知道),要安排一天分布在不同地區舉行的謝票活動,負責宣傳的工作人員,需要在事前計好數做足安排,平日夜晚謝票?加班;周六日謝票?不放假。
8) 是的,演員需要做的,就是準時到達拍攝場地,演好他的戲;出席謝票,則是一開始沒有講明的售後服務,可以積極提供,也可以大條道理不提供——謝就人情,不謝是道理;除非合約一早詳細講明,一個演員不去謝票,其實是吹佢唔脹,亦掹佢唔長。

在《明日戰記》特別演出的張家輝,照樣去謝票。 (圖片來源:《明日戰記》專頁)
9) 謝票並不是義務。
10) 反而更似是一種責任——當然不是法律責任,而是一種基於演員道德的責任。從前的演員,拍完戲,功成身退,趕住拍另一齣戲;現在的演員,能夠拍到一齣戲,是因為人氣,也是難能可貴的運氣;你或許坐擁好多fans好有人氣,但不代表你的人氣,足以兌換成相同數量的戲飛。當片商以為某某具人氣而找他拍戲,到頭來發現,人氣原來不一定把一齣戲變成賣座的戲,成件事,嘥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