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蠱專家》](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_webp/public/2025-02/48-01_0.jpg.webp?itok=tyuGI-bb×tamp=1738896810)
《整蠱專家》
人生中首次主動地及有意識地衝去買飛睇賀歲片,是1991年,為了《飛鷹計劃》。
1) 放學後,和兩名男同學,跑去沙田UA6排隊;排到我們了,只換來售票員一句:「聽日先開始預售噃。」
2) 我們仨惟有敗興而走。好不容易等到第二日,實在等不到放學了,lunch time就已經衝了去UA6,成功買到三張位置很靚的戲飛。
3) 不知道兩位同學想法,我那麼心急去買《飛鷹計劃》戲飛,並非為了專誠捧賀歲片場——「過年睇賀歲片」這行為,從來不存在於我腦海,只是《飛鷹計劃》剛好安排在賀歲檔上映而已,其實,無論放在復活節檔端午檔抑或任何檔,好肯定,我都會預早衝去買飛。
4) 簡單講,想睇的一定會睇——而順理成章,不想睇的自然一定不會睇(甚至有人請也不睇)。在1991那個農曆年,除了有睇《飛鷹計劃》,之後還睇了《整蠱專家》和《縱橫四海》,原因?想睇咯。至於同樣被安排在賀歲檔上映的《富貴吉祥》?Sorry,真的沒興趣,就算有我當年情迷的周慧敏做女主角,也引不到我去買飛睇。如果你追問我為甚麼對這齣戲沒興趣?無法解答。「點解沒興趣?」或「鍾意不鍾意?」這類問題,真的未必能夠詳細解答,往往純粹訴諸感覺。
5) 但感覺,不等同預感,所以我從來沒有在未看一齣戲的情況下,就預先公開告知這齣戲好定差,甚至連那一個深受大眾愛戴和使用的「伏」字,都不曾使用——沒有預知能力的我憑甚麼去使用?很多電影,就因為這麼一個「伏」字,預先被判決,當中不少,更是誤判。
6) 這類(基於所謂預感的)誤判通常都偏向鬧,亦有一些,不建基於預感,而是如實經過KOL權威的雙眼認證,證明是一齣好戲,我信到十足自然跟住去睇——吓?邊忽好睇?但我自省能力太高,立即同自己講:我覺得不好,只因為自己沒有配備一雙權威的雙眼,是我眼力不足道行不夠,總之,都是我的錯。
7) 不一定只關於賀歲片,而是關乎所有電影,今時今日,愈來愈多被預告的爛片,以及被預先歌頌的好戲,當中的爛與好,往往跟構成電影的某些成分有關,例如某人執導的必然是爛片,某人拍的必然是(充滿善意的)好戲;某齣戲找了某演員來演,未睇已經可以肯定好極有個譜;某齣戲起用某位形象討好兼夾努力的年輕新演員,加上故事涉及一個善意滿滿的議題,就算完成品欠佳,都情有可原應該支持。
8) 在過去,市場或許真的是由消費者口味主導,到現在,可以演變成是由遍布任何地方的評論者主導,他們的評論是否專業是否理性,你不能計較,不因為作者已死,而是評論足以令任何作者死,死得好慘。
9) 今年賀歲檔票房大跌,當然有可能是不理性的評論引致,但更大可能是人的習慣真的已經改變,再好的故事再好的電影,都不需要急住入戲院睇,反正可以留待之後在串流平台睇,不似得1991年的我,不去戲院買定飛,就無法在開畫第一日就睇到《飛鷹計劃》——留意,是否採用「入戲院」這種傳統固有方式去睇任何檔期的戲,絕對不涉及道德層面問題,而只是個人選擇,有人等得,有人不等得,亦有人認為乾脆不睇一樣得,沒錯,這些心態的確影響了一個行業,但觀眾不是行內人,對個行業,沒有道德責任要負。
10) 睇戲,應該由始至終都是一場自願性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