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7-06-30 06:00:00

還有沒有人想聽廣播劇?

分享:

很多東西,式微了,最終會消失。像戲院門外的小販,賣蔗賣魚蛋賣牛雜賣雞蛋仔,不用似現在被迫買又貴又難吃的熱狗或爆谷。又例如報攤上的報章雜誌,大本的變細本,厚的變薄,然後出名福利好的傳媒機構,改行外判制度,明知道此路不通,也只好行落去,因為根本想不到哪裡還有第二條路。

廣播劇是不是另一個例子?不用說到天空小說的輝煌,在我的青少年時代,《小男人周記》配合友禾出版社的袋裝小說,未有影像配合時,已經瘋魔一時。梁朝偉與楊采妮的《初戀無限次》、郭富城與彭羚的《戀愛二分一》、劉德華與陳慧嫻的《我心不死》,你還記不記得廣播劇的劇情和一首首主題曲?我連小說版也妥當收藏。現在,好像只剩下《18樓C座》。

adblk6


看美劇的強勢,一個二個都在追《紙牌屋》、《權力遊戲》、《陰屍路》;看Marvel的大成功引到間間電影公司也抄襲模仿;看《射鵰英雄傳》到今日仍然能夠引起談論;我覺得人類對故事的追求,從來沒變。變的,只是方法。當定時定候於食飯時間觀看最新一集電視劇,已經不合時宜,你沒有放上雲端給人隨意拉下來,根本沒有人有可能有紀律逐集追看。不要忘記,Netflix已經發展到一個地步,是一口氣將劇集的整季上架,連要觀眾每星期期待一次或者等一季播完才一口氣由頭追到尾,也不用。世界真的改變了,就請不要妄想沿用舊有思維方法及行事模式,只要不斷加重數量,便可以保持一路行來的成功。就算真的給你換到更厲害的滲透力,但以前的滲透力佷值錢,現在的滲透力不能直接變成錢。何況,不斷加重數量,通常等於犧牲了質量。我們老早過了一味鬥數量的時候了,在九十年代活得很成功的一代,通常放不開這一點。


當文字被相片取代,相片被短片取代,短片又被直播取代,一切視覺先行,如果回復到單靠聲音加對白來吸引一般觀眾,是否有點傻?我的懷舊成病,一早已去到被青春一代嘲笑的程度,也不怕發傻。最近,有機會參與一個廣播劇計劃的創作,還請來周柏豪客串一角,算是還了長久以來的心願。於傳統電台頻道,跟社交媒體不斷互動,讓留言直接影響往後劇情進展,意圖製造一個虛擬中帶有真實的故事。寫了這麼多年文字,寫過這麼多不同種類的文章,還有機會嘗試新事物,還有機會每日接受不同挑戰,還有機會冒險,雖然不知最終是成功還是失敗,過程也足夠留來紀念。寫專欄以來,從來未試過為自己的工作宣傳一下,怕被嫌棄怕被唾罵,可否讓我破一次例?有很多我很珍惜的回憶,已經看似不可能復刻,例如去唱片舖排隊購買張國榮的《Stand Up》黑膠唱片,例如去報攤等待最新一期《中華英雄》送到,例如買一本雜誌然後一家大細輪流閱讀;難得機緣巧合下,復刻到一次廣播劇,困難重重,也值得。而且,我從來不覺得凡事只得一條出路。當你相信樣樣事情也要拍成短片才有價值之際,我相信的,是物極必反。

adbl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