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11月的時候,在台北看金馬影展,連續兩晚觀賞了兩部關於母親的電影。一部是《虎毒不》,內裡的母親在困局中往下沉,最後萬劫不復;另一部是《女兒的女兒》,張艾嘉飾演的母親卻在困惑過後,發現生命中新的可能。在這電影裡,幾位女角既是母親,也是女兒,在生老病死之間,反思各自生命中的得失對錯。
《女兒的女兒》是黃熙導演繼2017年的首部長片《強尼.凱克》後的新作。話說她當年完成《強尼.凱克》後,到洛杉磯旅遊,收到母親來電提醒她買旅遊保險,令她想到:「如果有人做人工生殖而胚胎培育成功,卻在異鄉意外身亡,結果將會如何?」然後就構想和創作成為這部電影。
三代抉擇影響終生
金艾霞(張艾嘉飾)過著人生下半場悠然自在的生活,照顧患有初期腦退化症的年老母親(林小湛飾)。艾霞16歲在紐約留學時,跟男友Johnny(趙文瑄)生下女兒Emma,但把女兒送給經營酒樓的夫婦。
後來,艾霞跟他人結婚,誕下女兒祖兒(劉奕兒飾)。因為一次意外,艾霞摔斷腳入院,祖兒才第一次跟Emma(林嘉欣飾)見面,艾霞也是第一次見到祖兒的女友。後來,祖兒跟女友決定到美國進行人工受孕,卻遇上車禍。艾霞如何面對女兒的死亡,和留下來的胚胎?
《女兒的女兒》雖然以金艾霞為中心,但她與母親和兩個女兒形成了一個三代之間,母親與女兒錯綜複雜的關係。上一代的價值觀,來到祖兒這一代,已經由怎樣養育女兒成長,發展到人工生殖等複雜的議題。為人母親,又或是作為女兒,整個一生的每一步,或是每一個抉擇,都並非只是關乎自己,其實跟上一代或是下一代環環緊扣,影響彼此終生。
想像與真實的女兒
電影中,張艾嘉和林嘉欣的演出都相當實在而動人,真的隔著大銀幕都感受到她們這兩個人物在生命中的痛與掙扎。黃熙在《女兒的女兒》裡採用了一個相當有趣的處理方式——當艾霞得知祖兒車禍,從台北趕到紐約,她嘗試到Emma的酒樓找她幫忙,但當時Emma不在。然後,在洗手間裡,Emma突然出現,開始陪伴艾霞處理祖兒的事情。Emma時而出現與艾霞展開不同對話,道出了不同的立場與辯解。直到有一場戲,一個裝扮不同的Emma出現,表示剛跟兒子外遊回到紐約,沒有幫上艾霞甚麼忙,觀眾才發現,之前陪伴艾霞應對祖兒後事,不時跟艾霞爭論的Emma,其實是艾霞想像出來——讓我們明白到這個媽媽內心的掙扎與思辨。
在《女兒的女兒》裡,祖兒跟女友這對同志,對愛情和家庭有著一定的憧憬,可惜卻無緣親自看著自己的女兒長大。筆者觀賞的場次,黃熙導演、張艾嘉和劉奕兒映後跟觀眾分享創作和演出的趣事。現場有一對女同志觀眾,分享對這電影的感受,然後請求張艾嘉在她們的結婚證書上簽名,成為她們婚倆的見證人,令那場映後分享在一場婚書簽署儀式下作了美滿的完結——現實生活中的這對同志女兒,較電影中的那雙同志女兒幸福得
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