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夠人,豈夠拼?
特首李家超近期常常公開表示,香港要「拼經濟、拼發展、拼競爭力」;然而,不夠人,豈夠拼?市面上很多行業都嚴重欠缺人手:旅遊、零售、餐飲、運輸、建造、輔助醫療等等。2019年中,香港的勞動人口大概有399萬3,000人,截至本年2月,勞動人口銳降至376萬6,000人。3年多的時間,減少了20多萬名打工仔,怎麼辦?社會怎能回復疫情前的經濟水平?所以,近期多了輸入外勞的討論。
反對的聲音大多是來自工會的朋友。歷年來,筆者結識了不少工會朋友,且十分尊敬他們極力捍衛打工仔的權益。工會朋友反對輸入外勞的理據,主因是外勞削減本地工人的就業機會。事實上,削減本地工人就業機會的事情頻頻發生,例如,很多停車場都設置了自動繳費系統,永久取消了收銀員的崗位,受影響員工數以千計。手機落單點餐及機械人傳菜,直接削減了飲食業的就業機會。貨櫃碼頭、物流、倉庫行業也應用很多機械人或無人駕駛的技術從而減少了人手。似乎沒有聽聞過工會朋友因為上述例子而請願或建議立例禁止。
科技進步促進繁榮,為嚴重欠缺人手的行業輸入外勞,亦有助經濟發展。人工智能、機械人等可以幫助僱主替補不足的人力,然而機械人是不會消費,未能刺激經濟;也不會交稅,未能貢獻庫房。要成功「拼經濟、拼發展、拼競爭力」,始終是要靠人!政府一方面要嚴謹把關及果斷行動,替香港適時輸入必要的勞動力,另一方面要投放更多資源去培訓本地工人,增強他們的生產力,或幫助他們升級轉型。筆者樂見立法會在上周四,大比數通過輸入外勞的議員議案。期望社會能以開放的態度,歡迎來港協助我們建設美好前景的人士。 作者現/曾任香港四所大學的校董,被譽為「職場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