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0-05-14 04:30:00
日報

中美關係大氣候

分享:

近代中美關係,韓戰之後曾經沉寂一段短時期。1954年開始,中美在日內瓦舉行領事級會談,10個月開了17次會議。之後升級大使級會談,一談便談了15年,地點從瑞士日內瓦搬到波蘭華沙。雖然會談地點先後有兩個,但一般稱為華沙談判。大使級會談1970年結束,總共開會136次。其後是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1972年尼克遜官式訪華,1979年中美建交;北京與華盛頓的蜜月期由此展開,這是當時的中美關係大氣候。


中美建交前先有聯絡處,早前去世的冀朝鑄在自傳曾說,他們到美國後,初時住在酒店,白宮特地在酒店房間設立熱線電話,中國官員可以隨時聯絡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斯考克羅夫特。至八十年代,中美間有爭拗,兩國就美國軍售台灣問題吵過一陣,最終簽署《八一七公報》,這是每當中美糾紛,北京便說「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其中一個。總的來說,「六四」之前,中美關係是良好的。有一種說法是,那時關係好得中國官員參觀美軍指揮中心。這是中美關係最好的日子。


時移勢易,中美關係惡化,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日前說,中美關係不可能回到過去。相信美國從白宮到國防部,肯定也是這樣想。七十年代中美聯線的中美蘇「大三角」出現根本變化,北京離開華盛頓改與莫斯科走近。這是新的中美關係大氣候,其間發生的各種各樣事件,只不過是大氣候下的必然。


《三國演義》第一回開卷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用來形容當前中美俄「大三角」,堪稱精準。中美俄的位置變化,與國際大戰略密不可分:當年中蘇交惡,蘇聯擬用核武突襲中國,毛澤東說「蘇修亡我之心不死」,遂先有乒乓外交,後有中美破冰。尼克遜訪華後接着訪蘇,挾「美中友好」與勃列日湼夫談判裁軍,借力打力確是厲害一着。說穿了,一切都是核彈的緣故。

adblk6


到了如今,「大三角」這個直角三角形仍是當年模樣,但就變成中俄在一端,美國在遠處一端。這當中,除了是兩邊對抗的發展,中俄這一端誰才是主角,是未來世界局勢的關鍵,必須密切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