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節的良渚玉琮是紅山玉龍外的另一件重要展品。
《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壁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外圓的玉壁祭天,外方的玉琮祭地,暗合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而玉琮最早的起源,是距今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展示的複式節玉琮呈直立長筒,表面刻劃精細,常見於良渚晚期貴族墓葬。雖然良渚文化4,000年前消失了,但琮卻傳承下來,成為禮玉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重要見證。
來自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青銅斝為溫酒器,採用由內範和外範合成的複合範技術鑄造而成。在距今4,000年的文明發展階段,中國青銅技術取得飛躍發展,開啟了青銅時代。此青桐斝既反映社會階級分層和分工的複雜化進程,亦標誌著以青銅器為核心的禮制逐漸形成。
在文明發展的早期(5,800-5,000年前),除了紅山文化,還有仰韶文化西坡遺址和長江中下遊的淩家灘遺址。玉璜是淩家灘玉器中數量最多的一類,作為項飾或胸飾使用,後來也成為禮玉文化中六器之一。
在古國文明綻放階段,良渚文化閃耀於神州東南方。玉琮以外,陶鼎的出現同樣影響著後世青銅鼎的形制和紋飾。
同時期的大汶口文化焦家遺址位於山東濟南市, 是黃河下游地區最早的史前城址。高等級墓葬使用木質棺槨、隨葬陶鬹等器物,這種葬俗影響了中原地區青銅時代禮制的發展,故有「禮出東方」的說法。
展覽的出土文物還有來自屈家嶺——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遺址和陝西石峁遺址,非常值得親臨現場參觀。
筆名松花芥子,遊走滬港兩地三十年的香港人,復旦大學考古學博士等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