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口鎮厘金局
在一棟西洋中式樓房的門廊上,有著兩對聯,外側的一對「天子何忍傷民財因小醜猖狂滋擾守土,地丁不足濟軍餉需大家慷慨輸此厘金」;內側的一對「只要你厘捐完納放行並不留難,休怨我查察苛嚴考績在於比較」。文字非常直白易懂,後面一聯更是赤裸裸的恐嚇,就是寫給西瓜大字識不了一籮筐的農民看的。
這掛著倆大白話對聯的厘金局,位於佛山三水河口鎮。時間應在1851至1864年間,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半個中國之時。當時的清軍八旗兵和綠營均腐敗不堪,面對軍備和訓練都粗糙落後的太平軍(長毛)也毫無戰鬥力,摧枯拉朽的一敗塗地。
為此朝廷起用曾國藩李鴻章等地方大臣組建鄉勇,以此抵抗長毛。額外的軍費開支需要額外徵費,因此成立厘金局,相當於現在的稅務局。厘金又叫「厘捐」,系收取鴉片、土產、百貨、花稅的稅種。這種被老百姓俗稱為過道稅和落地稅,因為稅率是按貨物價格值百抽一,1%為一厘,因此稱為厘金。
厘金局一般位於水陸要道,設立關卡徵收所經的貨物捐稅。河口鎮的這所厘金局,就在江邊碼頭旁。這裏是西、北、綏三江匯流處,也是三水得名的來由。附近一條半江橋,是抗戰前以鋼筋水泥建成的三層廊橋,由江岸向南伸出至江心,長200多米。水漲時人畜走高層,水退時走低層,是三水百年來作為交通要塞的明證。
橋北還有一棟百年歷史的郵局,兩層英式建築,前面立柱、頂部三角形山牆。按照三水區政府恢複河口百年曆史建築群的規劃,我的團隊未來將在這裏打造一所以香港歷史、香港影視發展和非遺教育傳承為主題的博物館,請大家拭目以待。
筆名松花芥子,遊走滬港兩地三十年的香港人,復旦大學考古學博士,從事國際教育、青年創業、文化遺產發展顧問等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