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促進投入 金融經濟政策需向社會推廣
特首李家超上周宣讀歷時超過3小時的《施政報告》,隨後幾日出席大小活動和傳媒訪問,詳述未來施政各項集點,單在周末就接連出席了電台、電視台的時事訪談,包括出席TVB兩個節目《講清講楚》和《Straight Talk》。訪問過程中,特首清楚談到讓外界和市民了解施政的重要,突出了perception is reality的概念。
近年的社會動盪,讓為政者明白論述對管治的重要性,宣揚政策理念和行動綱領不單用於政治民生領域,在產業發展同樣重要。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拚經濟謀發展」,如何令持份者以至社會大眾明白不同政策,形成共識是關鍵之一。新一份的《施政報告》提出暢旺股市交投的建議,成立數字政策辦公室、新型工業加速計劃等,連同已有的重點企業辦公室、家族辦公室等負責不同領域發展的機構,力謀追回錯失的時間和機遇。這些已有或將成立的機構其中一項重要工作,應該是重建公眾對香港商業復興的信心,形成共識。
說到鄰近區域主動積極推動發展的國家,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提起新加坡。新加坡除了在土地、稅務等範疇提供優惠搶企業、搶人才、搶資金外,同時投入大量資源打造良好營商環境的形象。近年被視為成功的商業加體育項目是F-1賽車,新加坡當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籌辦外,在宣傳推廣上更不遺餘地,結果令活動成功作為區域商界聚首的盛事。
過去和財金界交流,談到港新兩地競爭,普遍覺得新加坡任何商業政策,必然是雷聲大,至於實際成果如何,就看天時地利等其他條件配合。像新加坡要爭取成為銀行中心,就千方百計在外匯交投等範圍打造出賣點,然後大力推廣。相比之下,香港是少說多做,作風似乎較為務實。然而如果細心研判,香港背靠大陸腹地,先天條件比新加坡優厚得多,加上中央關顧,很多發展規劃都水到自然渠成。若然易地而處,新加坡採取「有麝自然香」的心態行事,效果會是如何呢?過去幾年,新加坡順應疫情和地緣政治變化,大力吸納包括來自香港的資金,既是有客觀形勢的幫助,同時也是收穫了過去多年努力宣傳推廣的碩果,體現了怎樣把perception變成了reality。
現代經濟中,推廣佔了極重要甚至是最重要一環,香港的財金官員,部分仍囿於金融經濟是專業領域的想法,與新加坡以至內地日益著重把產業和發展概念推向大眾的想法有所差異。以今次《施政報告》為例,專責小組提出暢活股市的建議,傳媒從新聞角度主要聚焦在調低印花稅,對於其他如降低資訊流通成本等意見,都不會太大興趣。同樣,如何吸引重點企業回流、推動創科等,都是蜻蜓點水式的報道,原因是新聞的重點是扼要報道最新消息,沒有教育推廣的責任,遑論是打造形象,倡導發展。所以如何闡述特區政府拚經濟的藍圖,令社會大眾和鄰近地區的企業家、機構有參與投入的信心,絕對不是花巧的宣傳包裝,而是和政策釐訂同樣重要的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