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在米舖,經常看見「元朗絲苗」的手寫豎牌插在一個個圓框米桶上。也不知道從甚麼時候起,傳統米舖不見了,本地出產的大米也不見了。直至有一天在精品超市裏發現有小包裝的油粘米,印著「二澳米」的標籤,才知道原來香港最大的大米生產地區是大嶼山的二澳。
從大澳碼頭坐快船,10分鐘就到二澳碼頭。進入二澳新村的路上,右邊一大片灘塗延伸到雞公山下。二澳農作社的負責人指著海邊突出的長條石堆:那是「漁寮浦」,以前大澳漁民和二澳農民交換各自產出的集散地。這一遺跡正好反映了兩處村鎮一個以漁業和製鹽為主,一個以農耕為主的生業與互補模式。
由2013年二澳開展復耕計劃,成立「二澳農作社」,並實行復耕至今,已逐漸令這條被荒廢多年的傳統農村,重新出現生態農業經濟的雛形。二澳的可耕種面積達到100萬方呎,目前只開發了小部分。除了稻米種植,還有不同種類的蔬果和經濟作物,可供發展的土地空間潛力巨大。
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國家農業部的定義:農業文化遺產是一種以傳統農業生產系統為核心的動態遺產系統。如此動態系統不斷與所在自然環境相適應,並衍生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生態農業知識和技術精髓、多姿多采的本土文化以及廣闊且優美的景觀。
綜觀香港所有的復耕農村,二澳一帶的農業發展與文化景觀最為完備。隨著二澳村大規模復耕計劃第一階段臻於完成,可望透過有系統的歷史論述、生態及文化遺產框架重構等契機,把二澳發展成為香港唯一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實驗場地。
筆名松花芥子,遊走滬港兩地三十年的香港人,復旦大學考古學博士,從事國際教育、青年創業、文化遺產發展顧問等
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