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生意最開心的是舖頭川流不息的人潮,所謂人潮就是錢潮,有客人來就肯定有幫襯賺錢的機會。粵港澳大橋開通之後,帶來許多內地客,人潮洶湧擠爆東涌街頭,為當地帶來許多商機,從經濟層面來看,是件值得喝采的事。
但一家歡樂幾家愁。人潮湧現的商機,對東涌居民的生活與交通卻帶來極大的影響。回想當年上水、元朗等地爆發居民對抗水貨客的情景,不禁讓人憂心另一股排外的情緒會否在東涌重新上演。所幸經由媒體報道,政府關注到此一問題並提出對策,不管是否奏效,至少緩和了部分的民怨。
粵港澳大橋通車也方便了港人到訪大灣區各大都市。同樣帶去人潮與錢潮,但我們卻很少聽見媒體報導當地居民的抱怨。最主要的原因或許是內地很多都市本身的腹地廣大,城市空間足以容納香港遊客,因此對當地的影響甚微。尤其大灣區各都市緊密相連,港客可以選擇的景點很多,分散了對單一城市的集中度。
上述的對比不難看出香港發展旅遊的基本困境,那就是城市空間與旅客容納量的問題。以大灣區而言,除了澳門之外,香港是面積最小的城市。本港僅有1,100平方公里陸地面積,平時承載700多萬常住人口已經顯得擁擠,每年還要接待5,000萬以上的外來遊客,難怪民怨四起。來港遊客多,對本港觀光和經濟發展當然是好事。但這些數字背後,並沒有計入社會大眾共同承擔的外部成本。這也難怪沒有獲益的居民要起來為生活質素下降而抗爭了。
發展觀光與廣招遊客,是香港綠色經濟很重要的一部分,值得大家共同努力。但我們也應進一步思考,如何避免日益增多的外來遊客對本港有限城市空間所造成的衝擊。本港的觀光政策中是否可以考慮訂定一個合理的客容量,讓來港旅遊與本地生活維持一定程度的平衡。此外,過夜客與非過夜客的招攬策略也應有所不同,過多的非過夜客或低消費客對於本港旅遊是否有利,也應加以思考。
總之,發展觀光不應只考慮賺取短期的經濟利益,更重要的是如何發展有質素的觀光市場,進而提升本港的城市形象,並且讓本港居民的生活質素獲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