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8-11-07 13:11:00

供樓就一定不快樂?

分享:
相片由作者提供

相片由作者提供

目前有約20萬人住在劏房,人均面積只有160平方呎。身邊也有不少朋友租樓,但近日有媒體訪問了幾位年輕人,即使有父母幫忙上車,言談間反而說供樓百上加斤,受訪者更認為上車後如同食屎。但回看一下受訪者的背景資料,作為專業人士,在荃灣購入了一個約一千萬的單位。另一個女生,則以五百多萬購入二手樓。首先,試想想如果他們沒有上車,面對的住屋問題就是應否繼續與父母同住,還是出外租樓。如果在荃灣或東涌租樓,大約起步就是一萬多元,屬於消耗開支。第二,如果覺得供樓壓力大,大可以將單位放租,用以應付按揭,等到有真正住屋需要時才搬入。第三,如果以後樓價升了二成,他們再接受訪問又會說甚麼呢?

adblk6

訪問裡總是有意無意地形容上車買樓作為人生目標是物質化的表現,筆者只能說這位三十歲不到的年輕人生在福中不知福。回看身邊友人,即使一對年輕夫婦加起來月入八萬以上,就是儲不到首期而被逼租樓。另一對公務員夫婦,儲了幾年錢,因為金管局規管下,要加上父母一點支持,才能購入三房的二手單位。也許兩位受訪者都是單身,沒有家庭負擔。只要細心想想,一個家庭如果有小孩,工人的話,到底合理的居住面積有多少?家庭收入又應該用來供樓,擁有一個自己的家,還是支付租金幫別人供樓。

adblk7

人生不是不應該有別的事情追求,但是儲錢上車買樓,並不是甚麼值得受人批評的事。與其不停放大矛盾,負責任的媒體倡議不妨鼓勵政府多建資助房屋,實質提供幫助給年輕人上車,這不是更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