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最近同友人在綠茵場上大戰,豈料朋友不慎滑倒跌傷腰骨,要住院數星期兼暫時用輪椅代步,頓時變了「傷殘人士」。朋友就向QC投訴,期間不論外出以至生活細節上都諸多不便,充分感受到殘疾人士的苦況。
朋友說,即使平日到街市只需10分鐘的步程,但坐輪椅後要花大半小時。他發現無障礙斜路經常被行人佔用,部分路段要上落樓梯,令他倍感不便,索性足不出戶做「宅男」。做幾個星期「宅男」當然無妨,但殘疾人士又如何生活?
政府提倡傷健共融多年,由無障礙概念發展到通用設計,一直鼓勵殘疾人士融入社區。隨著創科大行其道,企業和非牟利機構順勢開展手機APP服務,由無障礙設施介紹、旅遊到搵工應有盡有,創意與實用兼備,表表者之一是手機APP 「Pokeguide」,結合Google map功能,提供最快直達地鐵出口的方法,還提供無障礙設施資訊,連經常迷路的QC都覺得資訊非常實用。貴為手機業界龍頭的Samsung,今年也以「傷健共融」做主題,邀請全港中學生組隊「度橋」,用資訊科技提升輪椅使用者的生活質素,值得鼓勵。
不過,科技只能幫助殘疾人士解決部分的生活問題。QC另一位朋友,殘疾人奧運會硬地滾球金牌得主梁育榮 (「肥榮」) 馳騁競技場,但回到日常生活,有時亦無從入手。最近他拍攝一條短片,提到他出門要避開繁忙時間,並需要比常人多一倍時間才可以到達目的地。即使有Google map或手機APP在手,但除了大型購物商場,不少場所或地點仍缺少方便殘疾人士進出的設施。例如想到地點較偏遠的小店品嘗地道小吃,經常遇到斜路數吋高的路壆,如果電動輪椅馬力不足,隨時因為「只差一點點」而無法到達目的地,變相令生活少了選擇。
硬件上的不足固然要改善,但改變大眾心態才是關鍵。QC時常見到殘疾人士上巴士或港鐵時,附近受阻的乘客面露不悅神色,又或者健全人士經常佔用殘疾人士設施,如無障礙斜路、傷殘人士洗手間等,全都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現。如果要真正做到傷健共融,必須由個人出發,給殘疾人士多點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