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特區政府的請求,由國家衛健委組建的兩支「內地核酸檢測支援隊」共220多名隊員已經先後抵港。他們將在充分遵守香港本身醫療規程的基礎上,為香港抗疫助一臂之力。全港普及社區檢測計劃(全民檢測)也將於周二(9月1日)展開,在8月29日開放登記後不到48小時內,全港就有超過四十萬市民登記,按此勢頭,本港的隱形社區傳播鏈遭到識別及阻斷,讓香港從疫情衝擊中恢復指日可待。
中央政府利用技術以及經驗上的優勢支援香港抗疫,是「一國兩制」優勢的再一次體現。但令人遺憾的是,筆者之前文章中一再提到的香港「身份政治」、「逢中必反」的怪現象再次出現:部分別有用心的人以效用成疑、可能涉及DNA數據隱私為由呼籲市民杯葛,在疫情的生死關頭對全民檢測進行聳人聽聞的抹黑。
顯然,這些無謂抹黑均缺乏事實依據。首先,從檢測效用上來說,所有檢測用的臨時氣膜實驗室均已通過衛生署的外部質量評估,而且內地核酸檢測支援隊的成員均有豐富的抗疫實戰經驗,不論是硬件還是軟件的檢測水平均有高質量保證。除此之外,針對所謂的「假陽性」問題,衛生署也安排了專門的覆核機制,全民檢測中的陽性個案,只屬於「初步陽性」,並不會即時隔離,只有待衛生署病毒實驗室覆檢、確認後,才會正式確定為陽性個案,從而降低全港醫療系統不必要的負擔。
至於所謂搜集的DNA數據可能「被送中」更是無稽之談。中外生物專家早已指出,咽拭子的細胞中所含DNA極其微量,根本不足以進行全面測序,更遑論建立DNA數據庫。此種言論只不過是從去年開始的反對派的一系列反智謊言中的最新版本而已。
除了別有用心的政治抹黑之外,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檢測中的Free Rider。Free Rider本身是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特指享受公共服務,卻不願意付出任何成本的人。應用在此次疫情面前,即是可以享受全民檢測所帶來的抗疫成果,本身卻不願意去做檢測的人。殊不知此次疫情情況特殊,從Free Rider個體的角度來看,如果全民檢測成功,隱形傳播鏈被斬斷,則個體即享受到了成果(抗疫成功),也並未付出成本。可惜這只是理想情況。真正的現實情況是,如果選擇做free rider的人過多,則雖然個體都沒有付出成本,但其本身(乃至全港市民)也沒有享受到抗疫成功的成果,而同時對那些已經參與檢測,付出成本的人來說,其效用損失更加大。此即是雙輸的局面。因此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全港市民都不應選擇做Free Rider,反而應該積極參與檢測,「幸福為己行多步」,才能夠帶來自己本身以至全港市民整體效用最大化。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疫情的衝擊下,願全港市民都能從己做起,一方面能夠應對政治抹黑,拒絕謊言,另一方面也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不做Free Rider,積極參與全面建成,早日取得疫情狙擊戰的勝利。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温凡
(本會提倡價值多元,故任何本會會員發表之文章並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