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接了波的財爺,有熟悉足球的朋友笑言,這份財政預算就像在「後場不斷搓波」,不敢積極進攻,悶和全場……這消極應戰的後果為何?普遍大眾當然十分不滿,就是連擁躉球迷也「唔收貨」,全場噓聲四起。
我們形容這份預算案是「平淡少甜,缺乏驚喜」已經是相當「畀面」。因為對於基層市民而言,這份財政預算案絕對是「走甜」,對於水深火熱的生活根本是沒有絲毫幫助,極其量只是派了一粒止痛藥,短暫而消極無奈地鎮痛而已。
其實,財政司本身出身基層,應該非常了解他們的苦況,到底是否有權有勢的人都有忘本,都有忘記初衷的時候呢?只要有嘗試走進社區,你還會認為那些「糖果」對基層,對長者,對婦女的支援是足夠嗎?在我而言,我認為這些甚至不能被稱為是「小恩小惠」,只是政府在「官迫民反」臨界點前的補救措施。
很簡單,當政府支援基層的措施不足,他們失去基本生活的尊嚴,心中痛恨的是政府;當畢生服務香港的長者,在晚年吃不飽穿不暖,極端者甚至希望早日「脫苦海」,他們恨的也是政府;當政府繼續對家庭不能照顧者婦女之需求支援不足,沒有長遠的解決方針,致令婦女難以自食其力,不能改善家庭經濟環境,他們埋怨的也是政府。
當不同的社會持份者,都對政府充滿怨恨和敵意,直接影響政府的威信和管治,換來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動盪的社會氣氛。在這種氣氛下,任憑你有三頭六臂,又或有幾打得,政府只會在戾氣和怨憤的聲音中一事無成「收場」。
落場接波,如果不積極進攻報答廣大球迷,那跟「打假波」又有何分別?對基層好一點,對弱勢社群好一點,得益最大的,是處於動盪氣氛中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