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頓山,青山道,九龍道,香港味。燒味、鹵味、魚蛋、碗仔翅;雞蛋仔、煎釀三寶外,重有忌廉檳、時時食同朱古力手指,一份跟香港人密不可分嘅「嘉頓味道」。
一個晴空萬里嘅日子,香港兵頭花園(香港動植物公園)鳥語花香,兩個熱血青年張子芳及其表哥黃華岳,坐在一隅長凳商討一件將會改寫一生嘅事,正因為喺公園做呢個決定,公司成立註冊名稱就叫「Garden」,時為1926年11月。
一個理念,兩代建築
1935年嘉頓中心落成,當時還未有設置鐘樓,已經係深水埗最高嘅地標建築;早期廠房以生產餅乾為主,戰爭時期經歷破壞,戰後成為政府供應商,專為三軍提供麵包餅乾。後因五十年代「雙十暴動」,廠房受損需要重建,嘉頓委託當年著名華人建築師朱彬,為新嘉頓重新設計,更藉此將品牌重新定義形象。擴建後中心增至七層,採用現代主義「包浩斯」建築風格,以實用及簡單原則。雖然受來往啟德機場航道高度限制,但仍可加上鐘樓,使嘉頓中心成為極具代表性的香港歴史建築物之一。
昔日通州街附近乃為維港大海,設有深水埗碼頭往返港島中區,嘉頓中心位處青山道高點,而其紅白色組合外牆嘅鐘樓,曾經為不少掌握時間乘搭渡輪嘅市民提供方便。及後黃金戲院一帶附近發展熱閙,地攤小販及各式高、中、低檔消費場所食肆一應俱全,為普羅市民嘅最佳娛樂消遣集中地,而返各區嘅紅Van「青山道」路線,乘客都會講過「唔該嘉頓有落!」;不單石硤尾或深水埗市民,食飯好、下班好、行街好、睇戲好、宵夜好,大部分人都會約定「嘉頓有落」,正正反映嘉頓中心曾經與社區連繫之角色,市民大眾心底之重要地標。
一個記憶,兩份味道
雖然深水埗石硤尾早年係草根社區,當時要去嘉頓餐廳飲十幾蚊杯咖啡已經係「高消費」享受;由早期經營廠房到酒樓,到後來轉營飲咖啡又有法國蝸牛食嘅西餐廳;昔日餐廳已由地下正門路旁大玻璃位置,搬上二樓繼續經營,騰出地下作零售,及歷史時間廊讓市民回顧之用。
回憶其實各有不同,是否視為集體又真係因人而異,對於深水埗嘅老街坊,合共超過八十年歴史嘅嘉頓中心,或許嗰份回憶,未必會因為重建而被磨滅。但一個社區,因為經濟效益而失去一個歴史標記,又會否令整個社區得不償失,失去人情味更失去值得細味嘅情懷光彩。或許在面對好幾十年寸金尺土嘅壓力之下,至今依舊屹立喺鬧市嘅嘉頓中心,嘉頓所製造嘅生命麵包、雪芳蛋糕、威化餅同梳打餅等呢份香港味道,已經超越雙倍維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