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之年,春夏之間4月27日,市民瘋湧汀九一帶,夕陽之時伴隨黃昏日落,無數市民選擇由荃灣步行往麗都灣一帶,直候天黑欣賞一場與過往不同的煙花活動……
青山公路上,日暮餘暉之中,青衣島與馬灣島之間,一條巍巍壯觀大橋,驕傲地橫跨於馬灣海峽之上。97年香港舉世矚目,玫瑰園計劃嘅主要部分,連接大嶼山與市區之青馬大橋建築群落成,成為慶回歸主要節目環節。通車前夕,那夜架於大橋上全長1,177米嘅煙花匯演,金光從橋上傾瀉而下,像一場盛宴豪灑,剎那光輝照亮整個海峽,好比宣布一場世紀歷史交接。
主權移交之期限
1978年政府開始研究興建新機場,以取代現有啟德機場預計飽和之用,直到1990年7月中國同意機場方案,但英方需要承諾一系列工程於回歸之前竣工,時間緊迫一切如箭在弦。翌年馬灣居民因擔心帶來噪音反對喺馬灣村附近興建大橋,而持有大部分馬灣農地嘅新鴻基地產,協助政府提出發展條件,大額補貼之下,將馬灣村村民遷居到島北,大橋計劃順利經馬灣島南接駁汲水門橋段;而青衣島則一島五橋,另一段由汀九橋接駁屯門公路,以及直通大欖隧道。「機場核心發展計劃」火速上馬,而馬灣之「珀麗灣」大型住宅項目亦同期開展,帶領小島以及香港未來歷史。
鐵路吊橋之紀錄
其實當時政府以海底隧道作為優先方案,但由於馬灣水流過急以致傳統沉降隧道方法風險及成本高昂,於是由Mott MacDonald設計,耗資71億港元興建嘅大橋計劃落實。1992年5月工程展開,橋塔206米比滙豐銀行總行還高;青馬大橋在工程師作模型測試時發現,因為橋身較輕於強風時搖擺過大,於是設計加重採用雙層結構,橋面雙向三線行車,下層為鐵路東涌綫及機場快線及兩條備用行車線,以便在強風或颱風時,仍然能夠提供有限度行車使用服務。
大橋單是結構鋼材已達5萬公噸,主鋼纜使用33,400條各直徑5.38毫米鋼線,以兩端來回絞織方法捆成,使用長度達16萬公里,足可圍繞地球四次;大橋全長2.2公里,比悉尼港大橋長兩倍,亦比三藩市金門大橋長97米,若包括馬灣島高架橋段及汲水門橋段,全長更達3.4公里,青馬建築群包攬全球最長行車及鐵路雙用懸索橋,與及當年世界第六長懸索橋。
全球航空之連接
大橋兩側首創採用不鏽鋼覆面,使橋身更具流線型有利減低風阻,橋身中央開槽結構,亦有助鐵路氣動壓力擴散。另外大橋不設行人道,只有馬拉松賽事橋面才作開放予參加者以雙腳踏觸。而於1999年青馬大橋被列入「二十世紀10大建築」之一,與歷史世界建築並列。
新機場玫瑰園計劃中,青馬大橋不只提供往返東涌交通需要,更肩負著香港與世界的接連。香港由百年前得天獨厚嘅小小漁港,發展至現今世界航空樞紐,並且將超過十年才建成嘅工程,五年內完成,叫每一個有份參與工程的設計師以及技工,都為昔日呢份實用性極高嘅世紀工程而引以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