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說明:台北天母生活巿集
每個受歡迎的城巿,總有墟巿,除了上期提及的京都平安樂巿,我也趁著短假期到台北走了一趟。台北每區都有夜巿,而假日白天亦有許多不同種類的墟巿,例如銷售農產品的,有創意墟巿,亦有不少二手地攤,今次到訪的天母巿集就結合了後兩者。
天母生活市集是由一個自發組織「天母商圈發展協會」所規劃管理,地點就在天母東、西路與中山北路七段的天母廣場上,分為跳蚤二手市集與創意市集兩個部分,原創攤位只能銷售自行設計或手造商品。
二手巿集那邊多是地攤,有的一家大小擺攤,二手物品林林種種,由家居用品到文具,玩具等。售賣二手物品也不盡是基層人士,當天遇到一位母親帶著六歲孩子擺攤,談下原來他們算是中產階層,到天母擺攤是希望孩子學會分享和環保,同時也當作親子活動。難怪他們售賣的玩具頗簇新,當我在選購時,小孩面有難色,好像萬般不願送走自己所愛。
如果純以金錢來量度墟巿的扶貧效益,當然不及種種的現金津貼,但在那裡,你會看到基層人士有尊嚴地生活和參與社會,以及一個有凝聚力的社區。
無可否認,一部分基層人士確實面對收入不足問題,因此收入支援是扶貧政策中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工具。不過,以現金援助提高收入不是唯一的扶貧政策方向,還要關注他們能否以自己的方式參與生產和消費、參與社區、與區內居民有經濟互動,從而建立和擴闊生活空間。
市民到墟市擺檔未必能產生龐大的經濟價值,但對他們而言,卻有增加收入、建立網絡、凝聚社區等多重意義。能夠開拓這種生活空間,是可持續扶貧政策不可或缺的部分,政府不妨循這方向制訂合適的墟巿發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