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過後,香港發生了多宗青少年輕生事件,令社會再次關注青少年面對壓力問題。其中一位不幸過世的青少年正是我兒子的同窗好友。我近年一直倡議積極親子溝通,鼓勵攜手面對生活中的挑戰。然而,當不幸事件近距離發生在自己孩子身邊,作為家長的我對親子溝通有更深刻的體會。
猶記得事發當晚,我正準備休息,為翌日傳媒訪問養足精神,突然兒子致電告知收到朋友可能自尋短見的消息。兒子和他的同學用盡不同方法試圖阻止事情發生,又向警察求助,可惜未及挽回。當我從警方處得悉有可能關連的不幸消息,正思量該如何告訴兒子,他已從網上媒體處知道噩耗。作為父親,我嘗試主動與兒子打破沉默,但他當刻不願多談,只要求獨自外出散心。在夜深時分,面對如此情況,我也感到有點不知所措,唯有推掉翌日所有活動,默默在旁守護,確保兒子能隨時得到家人支持,走出情緒低谷。而不幸的是,在我兒子好友的事件發生後,香港這幾天又有兩宗學童輕生事件。
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快,青少年面對的挑戰和壓力也跟我小時候體驗的大不相同。成年人需要時刻給予同理心去了解身邊青年人的價值觀、情感及日常困難。社會亦要思考連串不幸背後的複雜成因,尋找緩解之道,而非單純地將矛頭指向教育制度或其他個別因素。而作為家長,我深信家庭是每一個人的最強後盾。然而,我體會到現今世代消息流通之快及孩子心智成長的不同,家長已不能時時主動擔當孩子的「指導者」,更需要在適當時候在旁多觀察、多了解,學懂欣賞他們身邊的點滴、感受他們面對的挑戰,並給予合適的空間讓孩子獨立成長。
養育孩子讓他們長大成人並不簡單;反思社會風氣制度,給予下一代健康的成長空間更需要整個社會參與。我們為幾位不幸過世的青年人及其家庭禱告時,也要展望將來,與年輕一輩多溝通、一起進步,為他們創造更好成長空間。 亞洲國際博覽館行政總裁 周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