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舉行的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剛結束,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接着這個星期訪問中國。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趙隆對內地傳媒表示,拉夫羅夫的訪問時間有深意,亦是對美國的一種回應。
中美官員在阿拉斯加會面之前,美俄之間發生了一件事。此事表面上與中美關係八竿子打不着,但是事發在中美官員會晤之前,難免令人再三思量。中美上星期四(18日)會面,美俄這事發生在此前一天的上星期三(17日):俄羅斯從美國召回駐美大使安托諾夫,原因是美國發表報告指俄羅斯企圖干預去年美國大選,以及拜登公開指普京為「兇手」。俄羅斯隨即召回大使。
於外交行動而言,召回大使是帶有相當嚴厲的警告意味。俄羅斯近年與美國的關係說不上很好,但是過去幾年並無發生類似行動。回顧歷史,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之際,美蘇劍拔弩張,世界就在毀滅邊緣,蘇聯駐美大使杜布里寧一直留在華盛頓,擔任美蘇溝通的中轉者。今次事件,從時間來說,莫斯科召回大使之舉,對拜登政府是一次措手不及的打擊,特別是發生在中美會談之前,難免惹人揣猜。
拉夫羅夫此時訪華,中國的國際問題專家指出到訪時間有「深意」,值得細意咀嚼。中俄關係最近二十年越來越密切,除了外交互訪,軍事合作亦是重點。去年俄羅斯完成向中國付運S-400防空導彈,而兩軍聯合軍演頻頻,上月海軍在印度洋聯合演習,針對美國的印太戰略意味甚濃;去年底中俄轟炸機軍演,其中四機直指釣魚島,日本航空自衛隊戰機緊急起飛,事件震動日本。凡此種種,說明中俄雖無公開表示是軍事同盟,某程度已有準盟友之實。
至於外交層次,中俄都採取針對美國的政策,在聯合國表決時更是明顯。在白宮眼中,中俄外交聯手,拜登定必頭痛欲裂。中俄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同樣擁有否決權,美國的國際政策拿到聯合國的話,隨時會被中俄推翻。中俄美大三角之間的外交戰比併,中俄VS美國的現象必會越來越多,未來的對抗也更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