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1-09-17 04:30:00
日報

太空競賽

分享:

古今中外,月亮一直被人們寄予無限遐想。中國有嫦娥奔月的傳說,日本有降生於竹林的月神輝耀姬,古希臘有漂亮的月亮女神阿蒂米斯(Artemis)……隨著美國太空人尼爾‧奧爾登‧岩士唐(Neil Alden Armstrong)於1969年踏足月球第一步,這層神秘面紗終被戳破,同時也揭開了太空競賽的序幕。

太空無疑已成為大國積極角力的國防、科技與經濟據點,穹蒼之上更滿布無數緊密聯繫我們日常生活的人造衛星,發揮著電視節目轉播、天氣預測,以至GPS定位等效用。群雄並起必會引致劍拔弩張的局面,遠至外太空亦未能倖免。聯合國在1979年提出《月球協定》,協議指出月球及其自然資源是人類共同繼承財產,如計劃設置太空站,必須向聯合國匯報具體位置及建立原因,並於開採資源前制訂相關的國際協定。可是,該協議只有11個國家承認,當中更不包括在太空領域佔據主要地位的中美俄。此外,人類在月球表面既留下腳印,同時也製造超過數百噸太空廢物,數以千計已報銷的人造衛星也氾濫成災。這一切究竟會將人類文明推向巔峰,還是會加劇地緣政治危機至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商界亦對太空旅遊市場躍躍欲試,巨企紛紛投放龐大資源於航天領域。例如維珍集團成立了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亞馬遜創辦了藍源(Blue Origin),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甚至與美國太空總署簽下登月合約。現今的太空旅遊費用高昂,動輒數十萬美元,似乎只屬富人玩意。不過,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成功以載人動力飛機翱翔天際,此前飛行對人類來說簡直是癡人說夢,更遑論成為普及的交通方式。說不定若干年後,太空旅遊也會成為一般大眾能負擔的消遣。試想想每逢中秋佳節,與友好親赴月球賞月慶祝,該是怎樣的一番風味。  

香港恒生大學協理副校長及傳播學院院長

太空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