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哈佛大學的研究指出,要養出「好孩子」就必須做好五件事:花時間與孩子相處、讓孩子知道父母在乎他們、告訴孩子如何解決問題、教導孩子養成感謝的習慣、讓孩子接觸不同的文化。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事,但由哈佛大學深入研究後再提出,就更凸顯這些教養方式的重要性。
上述五件事看似容易,其實真正能做到的父母並不多。只要放眼看看今天的社會,有多少的青少年從小嬌生慣養,成了媽寶而不會自己解決問題;也有很多青年學生不懂得禮貌而且粗言穢語;更遑論會心存感恩或讚賞別人的成就。可見要教養出「好孩子」並非易事!
香港社會的貧富差距和生活壓力,容易造成父母教養孩子的偏差。有錢的父母可以聘請傭人從小照顧孩子,讓自己有多餘時間忙於工作或事業;收入不富裕的父母,就只能全力工作,將管教孩子的工作託付給學校。父母跟子女平時幾乎毫無相處的時間,即便在一起,也似乎無話可說,因為彼此之間缺乏了溝通的熱誠和信賴。做父母的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我賺錢是為了你」,但看在子女眼中,如果父母每天都無法抽出時間與孩子進行心靈溝通,又怎會信服父母的辛苦是真的為了孩子?
孩子的行為來自於學習。父母如果經常對孩子冷漠或者缺乏愛心與耐心,又怎能期待孩子能夠對別人心存感恩。如果父母平時就吝於讚賞子女的表現,包括誇讚孩子對周遭人、事、物的關懷,又豈能怪罪孩子長大後不理會父母,或者不屑於關心這個社會?
很慶幸哈佛大學的研究中,沒有提到教養「好孩子」必須要求孩子功課好、表現好或者揚名立萬。因為在我們的社會中,父母最喜歡比較的就是孩子的成就。我們常常聽到大人的世界中經常以孩子的成就為榮,而不是以教養孩子的品格與內在涵養為傲。讀甚麼名校、比賽得甚麼大獎、學甚麼才藝、有多少收入,成了父母眼中評斷教養孩子是否成功的標準。這就難怪社會中充斥著越來越多有錢沒文化、有名車大房卻不懂得謙遜與包容的人。
現代西方很多的父母很少要求孩子要胸懷大志或成為人中之龍鳳,但卻經常訓練孩子學習獨立和自己解決問題的精神,以及懷抱感恩與讚賞別人的心。外國的月亮沒有比我們的圓,但西方有些教養孩子的觀念,卻值得我們參考。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但也是獨立的個體,因此父母除了肩負養育的責任之外,更要多花時間教育他們,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與品格,這才是父母最大的成就。 香港恒生大學協理副校長及傳播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