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7-07-19 06:00:00

安息吧!喪屍片爸爸

分享:

得悉George A. Romero逝世的那天早上,寫了一個Facebook Po,第一句咁寫:「真正影響我一生的人。」


影響我一生,源自一件童年往事;我講過多次,不厭其煩講多次。

80年代某一天午後,大人帶我到九龍灣德福商場,大人說要去買啲嘢,叫我在某影音店門外企定定等佢;咁啱,櫥窗部電視正在播映一齣Movie,我好乖咁企定定睇Movie——我從未睇過這類Movie,畫面所見,一班臉色欠佳的西人正在生食某西人的腸腸Kidney。我嚇到唔識郁,一雙童真的眼,卻離不開那開餐畫面……

講多件少年往事。90年代某個超深夜,青春期的我精力旺盛,剛剛欣賞完明珠台「夜激情」時段選播的(潔淨版)成人猛片,心諗時間尚早,便轉睇國際台,咦,啱啱開始播一齣黑白片,一對男女前往一個優美靜謐的墓地,突然殺出一條女,招呼都冇打就往男方身上咬下去……故事發展下去,又是一群臉色不好的西人,慢吞吞地行,行去一間屋,只為生食屋內Human,黑人男主角奮力抵抗……睇完,一天光晒,但結局沉重。

後來知道,令我企定定的那齣是《Day of the Dead》,令我睇到天光的是《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分別是80年代和60年代的電影,加埋1978年的《Dawn of the Dead》,合組成「喪屍三部曲」。

「喪屍三部曲」咁出名,不只因George A. Romero將喪屍帶入主流市場(以致今時今日才有咁多喪屍Movie喪屍Game),也不只因他為這類美食Movie設定了不少(後人一直跟從的)準則,而是因為他借喪屍這種「雖生猶死,雖死猶生」的物體作為喻體,對社會和時代作出準確批判——基於已經有二十萬人寫過,我簡單講兩句算了:《Night of the Living Dead》是對60年代狂亂美國氣氛的呈現(黑人最後被認為是喪屍,則是對種族問題的尖銳反映,而且難得在由一個白人導演拍出來);《Dawn of the Dead》是對消費的諷刺,喪屍在Shopping Mall無意識覓食,就像生前在同一地點無意識地買嘢;《Day of the Dead》的背景已發展到喪屍圍城,末世淨土得番一個軍事基地,由幾名軍佬話事;死剩種之一的科學家,努力訓練某隻喪屍(例如俾古典音樂佢聽),希望讓「他」重拾人類意識……最後,科學家被軍佬殺死,那隻被訓練的喪屍叫齊班兄弟,生吞那名萬惡軍佬——在George安排下,喪屍重拾人類才有的感恩圖報和有仇必報。而軍佬和科學家對待喪屍的態度,則是一場暴力對理性的對壘。

但我認為有必要睇埋2005年的《Land of the Dead》。有米的人在一幢大廈安身立命,大廈裡有著各種名店和消費場所,讓有米的人繼續保留昔日的有米享受;大廈外,則是無產階級與無產喪屍的生活場所。最後,(生前是藍領的)喪屍領袖學懂使用槍械(這種人類武器),大舉殺入那幢(作為高度資本主義象徵的)大廈,殺光(亦即食晒)有米的人,佔領大廈;無產的人類就留在野外,你有你的咬人,我有我繼續做人。

《Land of the Dead》是George個人&喪屍片巔峰傑作,截至目前為止依然無人超越(就算超越,僅在畫面官能營造和喪屍步行速度);George那種借喪屍作為社會觀察和時代批判的喻體手法,超難,難在不畫公仔畫出內臟的同時又能盡在不言中;而最重要是,當你拋開晒這些批判,你看到的,仍然是齣100%喪屍片。

如果你冇睇過「喪屍三部曲」(而只睇過《生化危機》系列),不要宣稱自己睇過喪屍片或喜愛喪屍片,你看到的,只是在資本主義操控下的喪屍皮相,而不是經由深刻反省所呈現的人類生存真相。

George,感謝你影響了我一生。因為你,我從此愛上Bloody片,也明白到批判,可以來自一片血肉模糊。

adbl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