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的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上,福建泉州以《宋元中國──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為主題。獲取了世界文化遺產的稱號。這是中國的第38個世界文化遺產,如加上世界自然遺產及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總數達56處居世界第二。(意大利共58處,世界第一。)
世界遺產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
世遺稱號,除了文化價值和名譽,也為遺產所在地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以澳門歷史街區為例,2005年申遺成功後,旅遊收入從72億美元暴增至2013年高峰的436億美元,8年間增長6倍。
泉州古稱刺桐,據說名字來由是一種原產印度和馬來西亞的喬木,花紅似火。元朝時馬可孛羅來過泉州,回歐洲後以「刺桐城」來稱呼泉州,因而名聲遠揚歐非阿拉伯諸域。
宋末元初的泉州,是被公認為與埃及亞歷山大港並列的東方第一大港。在高峰的元代,泉州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商貿易。進口的商品以珠寶、香料和藥物為主,出口貨品則以泉州名產刺桐綢緞、瓷器、茶葉和銅鐵器為大宗。
泉州成功申遺納入的遺產點共22個,主要分為五大類:行政管理機構與設施遺址,如市舶司、南外宗正司等;多元社群宗教建築和造像,如天后宮、開元寺、清淨寺等;文化紀念地史跡,萬壽塔、伊斯蘭聖墓等;陶瓷和冶鐵生產基地,金交椅山磁灶窯龍窯、青陽冶鐵遺址等;由橋樑、碼頭、航標塔組成的水陸交通網絡,如洛陽橋、文興碼頭等。 逢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