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復常後的第一個勞動節,勞工議題再次引起各界關注。 同時,特首在五一前夕為勞工界帶來一大喜訊——强積金對沖將會在 2025年5月1日取消。 然而,勞動力短缺問題仍然存在,這也使得引入外勞的聲音再次熾熱起來。 筆者認爲,特區政府應趁取消強積金對沖的蜜月期,儘快制定引入外勞的政策,以協助經濟復甦,推動香港真正走向由治及興的新階段。
勞動力人口急劇減少
政府統計處在2020年9月出版了人口推算結果,指出香港人口高峰將在2041年出現。 然而,在黑暴和疫情夾擊下,香港人口在2022年出現負增長,人口高峰竟較推算提早了19年。 而當中勞動人口更由2018年的接近400萬人急劇減少至2023年3月的近377萬人。 隨著經濟活動復常,香港各行各業都出現請人難的境況。 但同時,特區政府正加快推進各項大型基建發展項目,例如明日大嶼和北部都會區。 政府未來數年的基本工程開支預計逐步增加至每年超過1,000億元,計及私營項目,整體工程總量將會增至每年約3,000億元。 這更加突顯勞動力短缺問題。
人手短缺拖慢復常步伐
以筆者所處的工程界為例,勞動力短缺確實使得建造業的人工成本上升。 根據香港建造業總工會於2022年10月發佈的「建造業工人就業情況」調查結果顯示,16個工種的平均加薪率為5.4%。 工程師學會會長也在今年二月份指出,去年工程畢業生或持牌工程師在私人市場上的薪酬漲幅在10%到15%之間,這可謂相當可觀。 但這些「喜訊」對整個社會而言卻是一個警號,因為是次薪酬水平的上升並不是因為生產力的提升,而是因為勞動力供應減少。 假設整體建造業的就業人口和生產效率不變,不論推出多少個百億工程,也只是一個零和遊戲,整體工程進度都不會有太大變化。 這不僅會拖慢個別工程進度,還會增加工程成本,影響香港由治及興的進程。 因此,解決當前的勞動力短缺是非常緊迫的。
引入外勞 共創雙贏
勞動力短缺問題難以單靠本地新生人口解決。 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公佈的年度「世界人口狀況」報告顯示,2022年香港生育率是全球最低,出生人口只有3.25萬人,較2011年的超過5.27萬人,大幅下降超過38%。 這反映本地勞動人口短缺的問題只會日益嚴重。與此同時,2023年3月失業率只有3.3%,接近全民就業。 因此,政府必須採取積極措施。 引入外勞不再是應不應該的問題,而是如何引入,引入多少的問題。 這次勞動力短缺的浪潮,正正是一個契機使到本地勞工可以向上流動,晉升至管理層;前線的勞動力則可由較便宜的外勞替代;這不單可以提升本地勞工的生產力和薪酬待遇,更可減少整體項目費用支出,實現雙蠃局面。
打破心理關口 積極面對挑戰
引入外勞一直是個敏感話題。 本地勞工團體一直擔心外勞會搶去本地人的飯碗。 但我們試想一下,要提升本地勞工的福利待遇,應積極地提升他們的技能和生產力,增加他們向上流動的機會,而不是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在勞動力短缺時開天殺價。 正如我們不會投訴外傭會搶了本地保姆的飯碗一樣,反而會感謝外傭釋放了本地婦女的勞動力,使她們能參與到更高產值的勞動當中。 筆者相信,只要政府定位清晰而不是大水漫灌,在一些勞動力嚴重短缺的行業引入外勞,例如護理員和建築工人,這樣就可以將本地勞工的影響減至最少。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員
特許工程師
梁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