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02-04 21:32:25

破繭重生——香港千億財赤下的財政改革突圍戰

分享:

維多利亞港的燈光依舊璀璨,但香港特區政府的財政再次亮起刺目紅燈。2023/24年度財政赤字預計高達1356億港元,財政儲備從疫情前的1.1萬億驟降至不足7000億,若按此速度,2028年恐將觸及《基本法》規定的財政儲備警戒線。這座人均GDP曾高居全球第八的國際都會,正陷入回歸以來最嚴峻的財政困局。 全球經濟復甦乏力、地緣政治撕裂供應鏈、人口老化加速福利開支,三重海嘯夾擊下,單純依靠「派糖紓困」或「賣地輸血」的傳統手段已難奏效。當「節流」刀刃必須揮向政府自身,「開源」藍圖需重構經濟基因,這場財政突圍戰的成敗,將決定香港能否在變局中守住核心競爭力。

解剖千億赤字的病理報告,短期經濟波動僅是表象,四大結構性沉痾才是致命傷:香港稅收長期依賴利得稅、印花稅與地價收入,三者佔政府總收入逾65%,而佔GDP 93%的服務業中,金融地產獨攬半壁江山。這種「雙重窄基」結構,讓財政收入在樓市股市波動中如坐過山車——2022年土地相關收入暴跌56%,便是最殘酷的證明。人口老化更如定時炸彈,全港65歲以上長者比例將在10年內突破30%,公營醫療開支過去5年激增42%,但勞動人口年均減少2%,納稅主力持續萎縮。產業轉型滯後的代價同樣沉重,相比新加坡早十年佈局生物醫藥與數碼經濟,香港第三產業中仍有72%集中於傳統貿易物流,Web3與虛擬資產等新賽道雖有政策,但2023年僅吸引37家相關企業落地。全球化退潮的反噬更不容忽視,美國《香港政策法》修訂後,駐港地區總部企業數量連跌3年,轉口貿易額較2018年高位蒸發15%。這般困局,恰如醫治多重器官衰竭的病患——頭痛醫頭式的局部改革已無濟於事,唯有啟動系統集成式財政手術,方有生機。

要破解僵局,首當其衝是向政府自身動刀。香港18萬公務員年耗2000億港元,佔總開支近四分之一,審計報告屢揭荒誕現象:康文署泳池救生員空缺率達41%卻照領全額預算,食環署外判清潔合約竟有供應商虛報75%工時。打破「大政府低效能」的怪圈,需祭出三把改革利刃。借鑑加拿大亞伯達省經驗,推行「零基預算」——摒棄「歷史基數+3%」的慣性編制,要求各部門每年從零證明每項開支的必要性,僅在教育、社福等40個部門試點,保守估計可年省50億港元。數碼轉型更是關鍵戰場,將1823政府熱線、稅務諮詢等30%重複性工作移交AI系統,參考首爾市政府引入AI客服後節省35%人力成本,香港可釋放3000名公務員轉型至創新科技領域。基建超支痼疾則需「3D預算機制」根治:在設計階段強制採用組裝合成法壓低25%建造成本,資金階段要求5億以上項目提交公私合營、債券融資、傳統撥款三套方案,數據階段透過BIM平台實時監控全港工地物料耗損率,此舉可將年均700億基建超支縮減20%,相當於每年多建8所醫院。

然而節流僅能止血,開源方能治本。稅制改革是首道突破口,新加坡的GST(消費稅)經驗值得借鏡——對奢侈品、高級餐飲開徵3%累進稅率,豁免糧油藥物等300項民生商品,同步提高高額股票交易的印花稅階梯,此組合拳既可年增180億收入,又能緩解貧富矛盾。產業換軌更需敢闖「無人區」:發行港元穩定幣HKDG並建立與人民幣、美元的自動兌換走廊,可吸引200家虛擬資產交易所進駐;設立「跨境醫療保險結算中心」,允許國際患者以保險直付模式使用香港高端醫療,預計帶動年產值400億;對遷冊香港的東南亞企業實施首三年免徵50%利得稅,劍指百家區域總部落地。沉睡資產的資本化亦是富礦,將閒置校舍改造成「創科育成中心」並以「免租換股權」吸引科創團隊,發行「銀髮債券」證券化安老院舍未來收益,成立「大灣區基建投資公司」注資智慧港口與跨境鐵路,這些創新工具可將政府資產轉化為持續造血機。

任何財政手術皆伴隨陣痛,改革紅線的守護至關重要。當消費稅加重基層負擔,需向月入低於1.8萬家庭發放「消費稅補貼券」精準補償;面對公務員反彈,可開發「財政健康指數」儀表板實時公開儲備與改革進度,以透明溝通化解質疑;為穩定投資者信心,應修訂《稅務條例》明確「不因稅務爭議凍結企業資產」。這些緩衝機制如同精密手術中的麻醉劑,既能減輕改革痛感,又能防止社會肌體陷入休克。

香港的財政危機,本質是發展模式與時代脫鉤的信號。從「自由放任」到「有為政府」,從「地產金融雙頭馬車」到「多元經濟生態系」,這場改革遠比1998年抵禦金融風暴更艱鉅。然而危機亦是轉機——當AI換血計劃倒逼公務員轉型、消費稅改革重塑社會公平、Web3樞紐定位重奪國際話語權,東方之珠的破繭重生,或將成就一國兩制實踐的又一經典範本。過冬不是躺平,而是為了跳得更高,這句硅谷諺語,或許正是香港財政突圍戰的最佳註腳。

林偉文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區議員、特許測量師、公共行政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