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林書豪因接受靜脈雷射治療,違反世界反禁藥組織條例而遭到禁賽,剛巧筆者又在航班上有林書豪紀錄片《38 At The Garden》可供選看,不禁想重溫當年「林來瘋」(Linsanity)的熱潮。
紀錄片以林書豪於2012年2月10日在紐約麥迪遜廣場對陣洛杉磯湖人豪取38分的精彩一役命名,但一看之下發現紀錄片原來不是講籃球的,反而是為了探討「林來瘋」現象背後的意義,令人意外之餘亦發人深省。
紀錄片的真正主題是亞裔人士在美國的刻板定型(stereotypes)。不看也不知道,林書豪的一夕成名,竟成為了亞洲人突破歷來的刻板印象的重要契機:在多數美國人的刻板印象中,亞裔男孩肯定是沒有運動天分,最可能的出路就是成為工程師、金融從業員,多數亞洲家長的價值觀也並不鼓勵打破靠讀書功成名就的框架。然而當時還是23歲的林書豪,以行動證明亞裔人不但能夠參與同一場賽事,而且也擁有同等程度的膽量、自信與能力,在NBA與名將一較高下。林書豪所代表的可能性,喚醒了亞裔美籍人士,為他們提供激勵人心的希望與力量。
隨後紀錄片轉而探討反亞裔仇恨因連綿數年的全球疫情而升溫,不少亞裔人士因此而被歧視仇視,甚至被襲擊身亡,平時也要小心翼翼,口罩也要戴2個,以避免落人口實,這一點是我們身處香港的人所始料不及的。
在種族衝突頻傳的今日,特別在特朗普上台後,種種對亞裔或非裔人士的刻板定型已被「武器化」,變成對這些人士的敵意與暴力。現在美國大選臨近,難保這些矛盾會被激化,而最令筆者擔心的是,假如特朗普再次上台,可能會助長這些趨勢,令疫情期間產生的反亞裔仇恨再度被點燃,風險不容忽視。 周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