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資深醫生哭訴有很多病人因為上不到病房而滯留急症室。
第五波疫情爆發至今,單日確診個案以幾何級數上升,一度升至逾五萬、近六萬一天,若計及隱形患者和快測陽性但沒呈報的個案,數字應該不止此數,這情況不單嚇壞市民,也嚇窒特區政府。直至這幾天,單日確診數字回落至大約三萬,但是否表示疫情已見頂甚或已受控呢?我看未必。大抵正如專家所指,疫情在「平台期」,並且將會「橫行」一段時間。至於「橫行」多久才會真正回落,或者回落的速度有多快,則視乎目前的抗疫措施是否有效。
3月11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兩會」閉幕後,隨即召開了支援香港抗疫工作第八次協調會議。他指出目前形勢「嚴峻複雜」,抗疫工作要「精準研判,既不能急躁,也不能鬆懈」,工作方式要像「紮針灸」一樣精準、到位。
那麼,這支抗疫的「針」,應「紮」在哪裡?
截至 3月12日的統計數字,第五波疫情累計有3516人死亡,染疫死亡率達0.53%,當中89.5%沒有接種疫苗;死亡個案的年齡中位數是85歲,當中佔95%是60歲以上、70%是80歲以上的長者;而在80歲以上的死亡個案中,91.4%是沒有接種疫苗的。安老院舍方面,至今已有742間院舍爆疫,佔全港院舍51%;而在死亡個案中,逾58%是本居於安老院舍的。換句話說,長者及安老院舍是高死亡率的缺口,抗疫「針」應「紮」在這裡。
要盡快為安老院舍的長者接種疫苗,是人所共識。可惜之前爆出外展接種計劃進展緩慢、有私營醫療機構因為院舍已爆疫而不肯前往等負面新聞,即使特區政府早前宣稱將於「兩周內」為安老院舍的長者接種疫苗,但是原來「院舍新冠疫苗外展接種協調中心」要拖至3月9日才成立,而目前的院舍首針接種率只有52%,看來特區政府要再加把勁。
二是要增加安老院舍護理人手,社會福利署以三萬多元月薪招聘本地照顧員,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還公開自己的電話號話做招聘聯絡,但是特區政府說人手招募存在困難,看來還要開拓更多招聘渠道才行。
近日社會流傳醫院內部屍袋遍地的相片,也有前線醫護在社交平台發表壓力爆煲的帖文,更甚是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主管、顧問醫生何曉輝在員工大會中,說到很多病人因為上不到病房而滯留急症室,何醫生感觸落淚,感慨「同事們捱得好辛苦」,在在都反映公營醫療系統已經超負荷,抗疫「針」也應「紮」在這裡。
國家衞健委新冠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清楚指出應建立「分層分流的診療體系」,夏寶龍主任也強調特區政府要「強化部門間統籌協調、全面提升救治能力」,為此,特區政府已把伊利沙伯醫院定性為專治新冠患者的指定醫院,亦要求私家醫院全力配合,為輕症確診者提供診治,接收公立醫院的非確診病人等等。這些整合都是必須的,未來,特區政府更應視乎實際情況,決定是否把其他醫院也轉為指定醫院。期望這些整合安排能讓前線醫護更有系統更有效率地救治病人,而不是一團糟地團團轉。醫護人員是抗疫戰的橋頭堡,我謹在此向他們致敬。
此外,抗疫「針」也應「紮」在治療藥物上。除了內地源源不絕提供的中成藥,報道指醫管局已向默沙東和輝瑞兩間藥廠採購了口服藥,但是口服藥主要是給輕症者使用,暫時沒數據顯示對重症有效。因此,我認同有專家指,盡快增購口服藥,並且分發給十多間確診指定診所,以治療輕症患者,減低他們變重症甚至死亡的風險,亦有助減低醫院的負擔。
中央政府這支援港抗疫「針」已精準地「紮」在香港多個抗疫病灶上,未來要看特區政府能否好好統籌,有效發揮,謹記──「不能急躁,也不能鬆懈」。
作者:黎棟國,GBS,SBS,IDSM,JP,前保安局局長,全國政協委員,新民黨常務副主席,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