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邊,特朗普陣營提出司法訴訟,質疑大選的公正性;那一邊,拜登組織內閣,名單陸續曝光。選舉官司最後會不會打到最高法院,我覺得機會不能排除,只要仍有一線可能,特朗普不會就此放棄。
拜登的班底這個星期出來,這些人熟口熟面,基本是以前民主黨執政年代的人腳,沒有新鮮感,當然也沒有驚喜。布林肯做國務卿,不少美國傳媒早前已猜測他是其中之一熱門人選;耶倫當財長,雖非意料中事,但她做過聯儲局主席,是華府權力走廊上的熟人。至於克里做氣候特使,除了官職名稱,人選並無耳目一新的感覺。
那天看了這些人名,有一種想法:拜登團隊其實沒有多大新意,很難讓民眾感到他有「破釜沉舟」的決心。美國民間看法如何、會否會就此收貨,民意這幾天將會陸續浮現,不妨留意。
美國歷史上,總統埋班,很多時候是找自己信任的人。美國傳媒說,1961年上任的甘迺迪是「哈佛幫」和「麻省幫」。1969年入主白宮的尼克遜,政府官員形容內閣有一道「柏林圍牆」:看看那屆白宮要員名單,水門案兩大要角白宮幕僚長霍德曼(H. R. Haldeman)及總統顧問艾列治曼(John Ehrlichman)都是德裔。到了1981年列根上台,帶來他在加州當州長時的官員,包括後來做司法部長的米斯(Edwin Meese)。
誠然,總統有權提名官員和大使,雖然要國會參議院舉行聽證會及表決,當中的酬酢成分呼之欲出。任命老友或支持者做大使頗為常見,反正還有國會把關,通過與否與總統無尤。這些用作「送禮」的大使,不必是駐英駐日駐法,一個中小型國家大使就夠。況且大使館內職業外交官多的是,只要勤於徵詢意見,大使想行差踏錯也難。
拜登的內閣會否難產,仍要視乎選舉點票訴訟如何了結。不過,即使拜登勝出,他的班底在國會表決之時,想必遇上難堪時刻。共和黨參議員坐在聽證會高處,由上而下質詰新科部長大使。這些聽證會美國電視都有直播,唇槍舌劍之下,說不定會聽到一些本來不會曝光的秘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