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1及12日晚上,筆者分別應邀出席港九勞工社團聯會40周年慶典暨晚宴和第21屆邵逸夫獎頒獎典禮暨晚宴。無論是一般打工仔或頂尖科學家的活動,特首李家超都親臨主禮,沒有厚此薄彼。
在這兩個活動中遇到很多勞工階層、管理專才、各行各業的僱主,以至頂尖學者的朋友;在缺乏人手和人才的情況下,大家熱烈討論如何有效培育及爭奪人力資源。11月14日,政府公布了《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簡稱《報告》),分析了人力市場的現況,及未來五年人力供求的發展。筆者常說,人口政策的出發點是產業結構,樂見《報告》圍繞八大中心,選定了住宿及餐飲業、城市運作、建造業、教育業、醫療保健業、製造業、零售業、社會服務業、旅遊業等九個關鍵產業(涵蓋就業人數超過280萬,佔勞動力逾80%及貢獻高於70%本地生產總值)作詳細分析。
《報告》指出,2023年的人力供求差額約5萬人,大概50萬在職人士已屆60歲,未來5年他們將陸續退休,離開勞動市場,特別是「熟練技術人員」及「非技術人員」。《報告》推算到2028年,人力短缺上升至18萬人(目前失業人數約12萬)。快將踏入2025年,怎樣在短短3年間找來18萬人,去支撐香港經濟發展呢?本屆政府各項搶人才的措施方向大致正確,但可以加大力度,尤其是借助大灣區人才庫。香港已有多所大學在大灣區內辦學,政府可以鼓勵業界,為此類學生提供來港實習的機會,提升他們畢業後到港發展的誘因。
筆者已多番撰文建議,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開辦類似職業訓練局的學府,有助解決服務從業人員和技術人員的人才荒。政府又可以考慮向修讀授課式碩士課程的非本地生,在留港工作5年內,分期退還學費,吸引他們留港發展。
作者現/曾任香港四所大學的校董,被譽為「職場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