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1-08-25 04:30:00
日報

教育培養群性 也必須以人為本

分享:

國際人權組織及聯合國對兒童教育權利的倡議及推動工作,主要還在普及免費的基礎教育。到了今天,讓兒童接受教育作為基本人權這種觀點已經無從爭議,成為確立了的國際標準。在非洲、中東、印支半島部分地區,仍然存在有一些社群部族,以宗教、傳統、姓別(特別是女孩)、信仰、社會階層或身份(例如印度的種姓賤民)這些名義,來剝奪部分兒童獲取教育的機會,現在已經難以得到國際社會的容忍。

另一方面,如何防止權勢濫用教育作為手段,從而為權勢及政治服務,也漸漸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政策課題。針對教育的內涵,各項國際公約所說的多是一些原則性的說法。課程的內容及教材的選取,在很大程度上確實要視乎各地的特殊情況,但也不能說沒有共通的標準。

在技能訓練與文化承傳之外,現代教育的本質是開啟民智,是對人的培養,是對人的潛質、個性、思維能力的啓發。教育應該造就空間,讓人的心智都得到自由,讓人追求真善美的動機與能力得以啓動。教育在培育及鞏固社會的群性之餘,也要達致個人個性的解放,體現個人自主,在人群社會中體現自由。現代教育是要以人為本的!

如果教育的內容只能符合權勢所認定的所謂正規,令教育成為扼殺個性,只講群性,甚至是只講某一種被規格化了、標準化了的的群性,那教育就變成與槍炮沒有分別的政冶武器,只是為權勢達到社會控制的手段。由絕對的、不容質疑的權勢定立人民社群性格的絕對標準,不但會窒礙個人發展的多元可能性,也會對社會整體的多元發展與進步造成反效果!這並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及利益!隨着經濟的發展與進步,更多地區與國家有條件推行現代化的、超越短期功利計算的人本教育與博雅教育。教育也可以為更高層次的、更長遠的、價值更崇高的社群目標服務。

adbl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