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一位八、九十後的青年人交談,問到他當年的中國歷史科,在會考及高考課程中是怎樣的一回事。簡單來說,就是側重於中古史及近代史,而當代史最不受關注。
在此補充一下,中古史的課程設計,大約是周朝至清朝中期的治亂興衰過程;近代史則是以因果關係建構史觀,約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當中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環環相扣;而當代史則是建國後至改革開放的時期。當然,中國歷史科旨在於讓學生研讀中國的過去,有關興衰、制度、思想、經濟等方方面面的歷史,對中古史及近代史有較多着墨本是無可厚非,但當代史其實不能偏廢,因其原是影響當今中國最大的段落。
當問及修過中國歷史科課程的青年人,有關於秦始皇的貢獻時,可能就是如數家珍,像是書同文、車同軌、北伐匈奴、南平百越等;但若是問到「兩彈一星」對共和國的意義,就很大可能連背景情況也不太掌握。
自身民族的歷史,細讀之下是會產生感動,也正正因為如此的感動,才能領會先烈先賢是在同一土地上,造就出今天的族群文化乃至國家體制。華夏民族的構成,在於中原神州所歷經的朝代;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就是革命先賢用血肉所組成的事績。過往香港的課程,沒有提過抗美援朝中長津湖的犧牲,沒有談及「兩彈一星」的艱苦,更沒有訴說改革開放成就的壯闊氣魄。上一代人的歷史考卷中,失卻中華人民共和國光榮的故事,那又如何令青年人培養出愛國的感動呢?今天,香港各科目的課程正朝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方向改革,最後會成為如何仍是尚不相知。至少,我認為可在中國歷史科中,加入更多新中國的內容,用正面感動的筆觸寫好中國當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