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至今的多場社運令「本土」一詞逐漸入屋,官員卻少有正面討論本土思潮。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日前於網誌借一己對喇沙的歸屬感類比本土意識,認為兩者均出於對身份、傳統和文化的感情與自豪。他的說法頗為謹慎,並無一面倒大讚本土,既承認它具有團結港人的正面力量,亦於文末點明它「絕不止於」一種具破壞性的力量。可是大陸連這種溫和的論述也容不下,官媒《環球時報》立即推出評論,為本土意識冠以「新本土主義」之名,斥之為少數文化精英的玩意,點明批評城邦派學者陳雲的著作,更將之與「西方勢力」、台獨、東南亞國家的「拒中抗共」相提並論。
近年本土意識已逐步成為社會主流,港府官員在避無可避下偶爾「鬆口」,希望營造政府願意正視本土訴求,大陸卻不能擺脫「上綱上線」的固有保守作風,將之打壓成「敵人」,大有扼殺之意。《環時》認為本土意識之目的是「放大社會運動」、未獲民意認同,無疑是將本土意識曲解為煽動民粹的武器,然而本土的根本並非只是抗爭,更在於尋找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守護香港的核心價值。
嶺大文化研究系副教授羅永生在《香港本土意識的前世今生》一文中,指出本土意識可說是「被壓抑的回返」,中英兩國為了營造香港「順利過渡」的環境,以煽情的話語作粉飾,令港人在妥善梳理自己的「香港人」身份前「被回歸」,一直未完成解殖過程。羅永生認為真正徹底的解殖過程,應該是從殖民結構下解放港人被壓抑剝奪的獨立主體精神,而本土意識的興起,代表的正是香港人思考身份認同的過程。此外,自主權移交以來,香港日益受到來自大陸的壓力,大至經濟、小至食水,皆無法脫離大陸的影響,開放自由行及一簽多行,直接影響公共生活空間及店舖生態,加上政改一役,令港人陷於與大陸同化的惶恐。
由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爭取保留囍帖街等保育運動,到反高鐵、反對發展新界東北、爭取削減自由行及取消一簽多行的社會運動,共通點都是守護本土的歷史文化和核心價值。要將這股力量化為「具建設性的正面力量」,港府便不應再將本土意識簡單地打壓為極端少數派,甚至誣蔑成「港獨」,而應理解本土意識的興起原因及訴求,在即將公布的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中,落實更多以港人優先的政策,才可建設真正適合港人生活的城市。